云南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声景规划与管控略论 - PenJing8
云南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声景规划与管控略论
2022-01-23 16:49:41  浏览:2
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声景规划与管控略论
 
本研究以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以下简称大山包),尝试用相应的声景制图技术来识别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的声景时空分布特征。大山包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西部的大山包乡,保护区总面积19200hm2,以黑颈鹤(Grusnigricollis)及其越冬栖息的亚高山沼泽化草甸为主要保护对象[13]。
 
在2003年被确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大山包是中国黑颈鹤东部种群的重要越冬地、迁徙停歇地和集散地。目前,黑颈鹤数量已从保护区建立初期的200只左右增长为1300只左右。保护区的核心区面积8686hm2、缓冲区面积5176hm2、实验区面积6048h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3.6%、26.0%、30.4%。以夏季全天声源为例,核心区中以地理声为主导声源的地块面积约占76.92%,生物声主导的地块面积约占15.38%,人类声主导的地块面积约占7.69%;缓冲区中地理声为主导声源的地块面积约占100%;实验区中地理声为主导声源的地块面积约占69.23%,生物声主导的地块面积约占30.77%,无人类声。
 
保护区内的高原湖泊、沼泽为黑颈鹤提供了重要的夜宿地,而广阔的耕地、沼泽、亚高山沼泽化草甸和草甸为黑颈鹤提供了重要的觅食地。大海子地区是最大的一片夜栖地,该区域还建有供游客观赏黑颈鹤的建筑—观鹤隧道和观鹤屋。
 
保护区内人与鹤的关系长期以来都较为融洽,但由于耕地作物是黑颈鹤的主要食物来源,也因此会产生不可避免的人鹤冲突。以大山包作为研究地,一是因为其相较于其他保护地,大山包的人为利用强度低,旗舰物种明确,便于分析交通噪声对旗舰物种的影响;二是因为笔者已对保护区的声景展开了实地调查,便于规划针对性的策略。
 
笔者在前序研究[13]中已揭示了交通噪声会对黑颈鹤日间觅食的大海子紧风垭口、跳墩河、长会口、燕麦地水库区域和殷家碑海子区域产生影响。并通过户外声环境模拟得知:黑颈鹤最大的夜栖地大海子由于距道路最近,受到的交通噪声影响最显著,无论是在噪声较弱还是较强的情况下,大海子作为黑颈鹤的重要夜栖地都不符合自然宁静的标准(<45dBA)[13]。

云南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声景规划与管控略论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继续通过实测结合预测、听音试验等,利用GIS实现克里金空间插值(ordinaryKrigingmethod)、SPSS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识别出大山包冬季(黑颈鹤越冬期间,11月至次年4月)的声级时空分布特征(图1)。总体而言:
 
1)保护区冬季声级时空分布特征自西向东声级逐渐递减,且梯度明显;
 
2)声级最高处出现在道路沿线,尤其是保护区西侧的跳墩河道路沿线最为明显;
 
3)最为宁静的区域(<45dBA)出现在保护区的东侧,甚至包括后来新划入保护区的东北角部分;

云南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声景规划与管控略论
 
4)介于最为喧闹和最为宁静区域之间的是保护区次宁静区域,声级大约为45~48dBA,而这部分区域的最高声级也出现在道路沿线。将保护区的分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与声级时空分布图叠加,发现核心区仍然有10.4%面积(图2中灰色部分)的区域未满足自然宁静(<45dBA)。
 
基于大山包现有分区,在声景时空分布特征识别的基础上,参照美国声景管理规划,尤其借鉴其对噪声时长比例和所影响的空间比例控制的方式来管控噪声,并进行大山包声景专项规划,提出大山包声景分区管理管控的策略。
 
基于美国经验借鉴和前序研究[13],充分考虑大山包旗舰物种黑颈鹤对于“自然宁静”声环境的需求。在核心区,要求整体“人类声的可听见时长”被控制在日间时长×20%×90%、夜间时长×10%×90%内。对于当地居民,应引导其分时、合理的活动,避开几个可能对黑颈鹤产生干扰的空间和时间节点。对于游客,傍晚和清晨应禁止观鹤行为、保持自然宁静,其他时间应确保最近观鸟距离至少>220m[14]。对于声级,控制噪声增加3dBA的总时间不超日间时长的25%,不超过夜间时长的10%;控制噪声增加6dBA的时长不超过日间总时长的10%,不超过夜间总时长的5%,人为噪声应控制在60dBA之内。
 
对于大海子、跳墩河区域,基于现有交通条件,已基本不能满足自然宁静的条件,应严格控制柴油机车、景区观光车等声源,行进路线与大海子的直线距离不得<1000m。对于缓冲区,要求整体人类声的可听见时长应小于日间时长×50%×60%,应小于夜间时长×30%×90%。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详细策略见表3。
 
最后,建议对保护区的边界,尤其是核心区的边界划定进行调整。将东北角的新增部分加入核心区,并继续推行现有食物源基地项目,并且保持现有自然宁静的程度。
 
结语
 
声景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是进行规划和管理的前提条件。随着人类噪声影响不断增加,声环境逐渐恶劣,声景作为衡量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正逐渐得到重视。目前,中国中观尺度的声景时空分布研究缺乏,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地中,基于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保护管理的相关研究在中国还尚未开始。自然保护地声景时空分布研究能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空间规划与相应的管控提供依据。
 
放眼国际,美国、欧盟已在国土和保护地尺度展开声景时空分布的研究并逐步应用。在保护地尺度,美国国家公园已编制了声景专项规划,形成了规划内容、管理政策和监测措施。本研究在借鉴国际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以云南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保护区人鹤共存的特殊条件,识别了保护区冬季声景时空分布的特征,进一步识别交通噪声、游客噪声对黑颈鹤栖息地的影响[13]。
 
在已经形成的声级时空分布图上叠加保护区区划,辩证性地反思了现有区划的问题。并基于现有保护区分区,提出了声景管理分区及时空管控指标及措施,包括“人类声的可听见时长”“声源声级”指标及与之相对应的人为声持续时长和影响面积的管控。
 
总结起来,声景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将逐渐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地资源研究的关键议题之一,也将进一步推动自然保护地中对声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本研究所形成的声景资源识别方法、管控指标和措施等能有效地从规划角度推进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并面向全域国土空间规划的需求起到更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