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空间挖潜利用的3个更新途径 - PenJing8
桥下空间挖潜利用的3个更新途径
2023-09-23 09:52:21  浏览:0
桥下空间挖潜利用的更新途径
 
自20世纪90年代起,多个国家开始对桥下空间进行更新治理。如多伦多桥下公园(UnderpassPark)、TheBentway公共空间、阿姆斯特丹的A8高速公路下空间(Katharineum)、迈阿密Underline公园等实践项目,均是通过景观更新、功能置入的途径将桥下/路下剩余空间积极化改造,提升了城市空间质量。自2017年起,中国多个城市开始出台关于高架下空间利用的政策文件,并以城市更新和空间治理为切入点,进行桥下空间的更新改造提升。

例如,2018年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发起“行走上海——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之“激活桥下空间”的活动,开启了这类剩余空间的全面激活行动[20]。2023年1月,《北京市桥下空间利用设计导则》正式印发,北京开始大力推进桥下空间改造利用[21]。

桥下空间挖潜利用的3个更新途径

期望通过桥下空间的“疏整促”和改造更新,补足周边功能短板,塑造更多的活动交往空间。目前天宁寺和雍和宫桥下空间更新已基本完工(图4)。根据前文总结的剩余空间挖潜利用的更新途径,桥下空间挖潜利用途径主要包括3个方面。
 
4.2.1桥下空间的现状问题和使用类型
 
由桥下空间的场所研究和空间分析可知:交通为主的高架桥附属空间以车行交通为主,车流量大;“交通+景观绿化”的高架桥下空间绿地封闭、难以进入;“交通+服务”的高架桥下空间面积较大但空间活力低,且可达性低;“交通+市民活动”的高架桥下空间活力高但缺少空间规划;综合利用的高架桥下空间可利用的资源多,但空间现状问题也多。
 
4.2.2桥下空间的现状综合评价

桥下空间的现状综合评价
 
桥下空间的现状评价要素包括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需要结合公众参与进行现状评价(图5)。根据团队前期研究制定的评价体系,通过内部和外部因子综合评价,辨别出3类更新需求的桥下空间:暂无更新需求、有微更新需求、需全面更新。

例如,笔者团队通过对北京海淀区和西城区高架桥现状的调研评价结果:海淀区需全面更新的高架桥有15座,需微更新的高架桥有48座,暂无更新需求的高架桥有7座;西城区需全面更新的高架桥有6座,需微更新的高架桥有12座,暂无更新需求的高架桥有2座[22]。
 
 
4.2.3桥下空间更新的发展策略

桥下空间挖潜利用的3个更新途径
 
桥下空间更新应该遵循交通性原则、人性化原则、整体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和艺术化原则,以安全性和可达性为前提,进行“一桥一策”的设计方案和更新策略的制定。空间重组与设计介入的过程具有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体现了空间利用的生态可持续性(图6)。
 
策略一:与周边统筹规划,织补割裂环境。连接桥下周边地块,整合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对空间出入口的设计,利用多元方式进行空间连接;通过指引标识、文化装置、艺术墙面等加强空间的指引性;设置功能空间,强化空间特征,用地形、植物、声音、色彩等手段消解噪声、污染等不利因素。
 
策略二:修复慢行系统,保证安全通行路径。通过慢行通道增强行人的可达性;在十字路口通过特殊的地面标识、颜色铺装区分和指示标牌、交通信号灯等设置安全的慢行通道;用特殊的标识系统或隔离装置或植物隔开机动车的安全干扰,设置等待通行的安全岛等,塑造片区的整体慢行系统。
 
策略三:扩充服务板块,补足功能短板。与周边城市功能互为补充,满足停车、公交枢纽、人的活动等多元需求。关注居民对桥下空间的需求,如通行、安全、活动等,通过更新提升服务短板。

桥下空间挖潜利用的3个更新途径
 
策略四:整合归纳人的活动类型,合理利用空间资源。整合桥下空间内人群活动类型和可利用资源,即根据自发性活动类型和特点进行疏导和指引,结合光线、空气、温度等因素,设置适当的功能空间和活动空间(图7)。

桥下空间挖潜利用
 
策略五:保护历史文化,挖掘潜在的可利用资源。突出城市形象,深度提升桥下空间的品质和品位。文化特色营造的具体手法需要适度,保留原真性,不应过度设计(图8)。
 
5结语
 
城市剩余空间更新作为城市存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议题,由于其复杂性和综合性以及不确定性,需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多学科、多专业合作,对不同的剩余空间做出科学客观的研判,综合内部和外部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创新理念和方法动态统筹其规划设计更新途径和策略,尤其对全面更新和微更新的剩余空间要进行分类引导落实。对不同类型的剩余空间通过合理而可持续的挖潜更新进行积极化提升,是人民城市意义下设计为人们服务的体现[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