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绿化建设实践及历史特征 - PenJing8
杭州城市绿化建设实践及历史特征
2023-09-23 09:49:31  浏览:0
1927—1937年杭州城市绿化建设实践及历史特征
 
摘要:【目的】在民国时期的近代化转型过程中,杭州拉开了风景建设的帷幕,并在正式建市后的10年间步入了蓬勃发展时期,绿化建设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对此进行研究可以为近代风景城市建设理论提供补充。
 
【方法】通过广泛收集政府档案、报刊、地方志等文献,梳理相关历史背景,考证1927—1937年城市道路、公园名胜、山区林地以及生产绿地的绿化建设实践,并探究其历史特征。
 
【结果】研究表明:这一时期城市园林绿地的布局由湖滨新市场向东面城区和西湖环湖区域拓展;对西方绿化建设经验的进一步借鉴促进了造景风格的多元化;立足本地风土的速生树种选择使得绿化效果在短期内显现成为现实;涉及苗木栽植、维护等一系列事宜的方法仍待改善。
 
【结论】一系列绿化举措促使杭州在20世纪30年代即渐具国际性旅游城市之雏形,对后续的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风景城市指兼具优美自然风景和悠久历史,且人文、自然景观达到有机结合的城市[1],其“城-景”共生关系随着时代而发展。21世纪以前,由于未能形成“风景城市”的明确概念,对其进行的理论探讨始终处于一种“无纲”的零散状态,研究主要集中于阐述城市风景资源内容,并提出发展对策[2-3]。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市风景营建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风景资源价值和特性[4]、“城-景”空间关系[5-7],以及景观营建历史[8-9]的研究大量涌现,其中对于广西桂林、浙江杭州、江苏苏州等典型风景城市的研究尤为丰硕。
 
在中国众多风景城市中,杭州是城景相依型风景城市①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和嬗变自古便与西湖紧密关联。民国时期,伴随着“西湖入城”,杭州进入了城市风景建设的重要探索期,不仅城市空间格局发生剧变,也自此开始了包含新式交通、公共场所等在内的一系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市政建设[10]27-54。当前已有相当数量的文献聚焦于民国时期杭州的城市建设,或是从规划史、城市结构与形态学等角度,揭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9-11];或是以政治、经济、文化为导向,探析杭州市政建设历程及现代化效应[10,12-13];或是比较相同时代背景下,杭州与其他城市近代化建设和发展之异同[14],而绿化建设作为提升城市风景的重要举措,却未曾得到系统性梳理。
 
虽然政局动荡和社会失序构成了民国时期的历史底色,但在1927年5月杭州正式建市后,曾存在一段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时期,被称为“黄金十年”[10]87(结束于1937年12月)。在此期间政府大兴工务,“庶政革新,建设事业,尤有突飞猛进之势”[15]89,城市绿化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笔者拟探讨以下问题:在此10年间,杭州的绿化建设在政府主导下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实践过程?民国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杭州独特的城市条件使得这一时期呈现出怎样的建设特征?这对于杭州风景城市的形成又具有怎样的影响?笔者对史料中零散、局部的历史表象进行复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宏观整合和深度分析,以期为近代风景城市建设理论提供补充。
 
1绿化建设历史背景
 
1.1城市发展方向的确定
 
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由传统政治附庸演变为独立政治经济实体的漫长过程[16]267。随着1896年杭州开埠,租界先进文明的样板效应给传统市民观念带来强烈冲击,杭州在挫折蹒跚中开始了近代化的发展道路。一方面,杭州自古以湖山胜,风景资源得天独厚;另一方面,由于未能获得所需的持久动力与发展空间[15]83,杭州的城市近代化进程相对毗邻的上海、浙江宁波等城市而言开始时间较晚,且落于常规模式和窠臼②之中[12]7,亟须变革。因此杭州逐渐明确了以西湖风景区为重点,开发并繁荣旅游业的城市发展方向[16]270。与此同时,铁路、公路等新式交通的发展[17]76-77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时期的杭州相对其他城市而言,对于提升城市风景质量具有更为迫切的需求。
 
1.2城湖空间格局的变动
 
民国以前,杭州城区由城墙限定,西湖在场所上及大众认知中一直是一处“郊外”空间[18]。城市商业中心为吴山御街中段(今中山中路),美国领事弗莱德里克·D.克劳德(FredrickD.Cloud)曾将其称作一条“大街”,为“杭州南北向的主轴”[19]98。辛亥革命后,杭州逐渐拆除了长期以来禁锢大众的藩篱和壁垒——城墙和旗营,西湖从郊外景色变成都市风景的有机组成部分[7]3,城市中心也迁移至由旗营旧址开辟而成的湖滨新市场区域,由此不仅实现了商业中心的迁移,也完成了人口、地方政治权力、文化中心等的迁移[20]84-85。

相较于此前在空间上实现城与湖承接,西湖博览会(1929年6月6日—10月20日)的召开使得西湖在意识和概念上真正成为城市的一部分[7]89,其作为民国时期唯一的全国规模的展览盛事,对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甚至整个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10]81-82。以此为契机,杭州城市外围交通路网相继建成,市政设施建设全面启动[17]2。
 
1.3管理机构的变更

 城市园林管理机构承担着部分市政建设
 
城市园林管理机构承担着部分市政建设、管理职能,其变革与绿化发展情况息息相关。民国之前,杭州市政管理的职能一定程度上由省会巡警总局承担[14]43,也曾有将旗营西城根钱塘门内满营荒地租作树艺所[21]的记载,但并未形成城市建设管理的专职机构。

民国时期最早出现的相关专职机构是为旗营新市场的开辟而设立的,且随着城市建设需求的增加而不断变更(表1):一方面,管辖范围不断扩大,从局部拓展为整个市域范围;另一方面,尽管曾出现短期内的倒退(如1931年为节省行政经费[22]3工务局撤“局”为“科”),但机构分工和职能总体仍然趋于细化和完善,出现了负责园林绿化的“股”,并于1948年成立了首个独立行使职能的园林专职机构[23]34。
 
在上述演进过程中,1927年是颇为重要的转折点,该年浙江省政府划出杭县所属城区和部分郊区,设立杭州市,组建市政府(市长由邵元冲担任,后由陈屺怀、周象贤③等继任[9]17),这意味着现代市政管理体制初步建立[10]64-65,同年市政府设立专门负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机构——工务局,下设树艺股负责“采种苗木”“种植行道树,栽植各处花木及管理”“筹划森林”3项事务[24],在其管理下,杭州的绿化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