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驱动的城市景观实践路径
4.1数字景观的实践路径
在落地实施过程中,如何确定诸多数字景观技术的优先应用规则,在不同阶段将其与空间方案结合等问题成为落地难点。因此,结合“数字景观图层”规划设计项目的实践经验,构建了“信息汇总—技术筛选—应用集成”的实践路径。
1)结构化信息汇总。数字技术产品具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模块化特征,而城市景观要素同样在尺度上(景观小品、建筑、街道、公园等)呈现模块化特点[33]。因此数字景观技术与空间要素的结合在于明确数字景观技术应用的空间需求,使技术应用与空间落位匹配(表1)。
2)时空维度技术筛选。在空间维度上依据要素对既有空间的依赖或影响程度,将数字景观要素划分为结构性和附着性要素[33]。固定屏幕展示以及传感器等结构性要素均高度影响并依赖于实体空间;附着性要素如互动墙面、地面等则对原空间干预较小,其中利用分布式移动端设备进行交互的方式对空间影响最小。
而在时间维度上,依据技术应用的时间周期划分动态和静态要素:短期内发挥作用并动态更替的要素为动态要素,如在特殊活动期间临时性组建的沉浸式交互设施;静态要素则指长期存在难以替换的要素(图6)。
在此基础上确定数字景观技术应用与城市景观空间方案结合的优先顺序,优先考虑应用结构性静态要素,再灵活植入附着性动态要素,在满足景观空间设计要求和控制成本的同时,实现景观空间的逐步低成本数字化过渡。
在此基础上确定数字景观技术应用与城市景观空间方案结合的优先顺序,优先考虑应用结构性静态要素,再灵活植入附着性动态要素,在满足景观空间设计要求和控制成本的同时,实现景观空间的逐步低成本数字化过渡。
3)技术应用与空间集成。对单一技术集成应用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运营维护的成本,满足公众的多元需求并减少对景观空间的过度占用。在单体设施层面,可对多个数字景观技术进行集成,如集合环境监测、休息座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灯杆设施和智慧家具小品?等;在整体景观空间层面,可对环境、配套设施等需求相似,空间布局相同的技术进行集成布设,同时在时间层面错峰发挥效用以节约空间占用。
4.2数字景观实践面临的挑战与响应策略
1)部分数字景观技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建造、维护运营成本较高的问题,如一盏物联网智慧路灯的改造在3年甚至更久之后才能回收成本[34]。但随着技术的演进发展,数字化改造的成本有望逐渐降低,如应用具有远距离传输、低能耗特点的新型低功耗广域网络无线通信技术,大幅缩减布设成本;使用抗腐蚀损坏材料,降低维护成本。选择数字景观技术时,也应优先应用已有基础的技术。同时提升实施过程中硬件和软件的兼容性,如采用易拆卸的模块化设计等,为后期更新相关功能和增减组件提供灵活便利性。
2)部分数字景观技术在实践过程中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较低,偏向小规模实验性质。如利用生理监测等设备采集个体生理特征反映游憩偏好,更适用于实施景观空间设计的前置研究。部分可视化技术更适用于室内空间或夜间时段,存在时间或空间的局限性,导致其在户外景观空间很难大规模推广应用。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在地性需求,针对特定空间属性和时间条件对数字景观技术进行筛选与应用。
3)部分数字景观设施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忽视特殊人群需求的问题。在对相关项目的调研中可发现部分设施的互动流程复杂,在缺乏引导时难以自行互动。同时,它们对老人、儿童或社会经济地位处弱势的人群存在一定的认知或技术门槛,加剧了“数字鸿沟”现象的蔓延。未来可通过简化互动流程,提升界面友好性,或以更加直接的交互形式替代操作界面,来创造更包容的景观空间。
4.3数字景观实践的未来展望
1)数据驱动、主动挖掘的技术作用机制转向。目前受物联网覆盖范围和传感设备准确性、灵敏度制约,数据的获取广度和深度仍不足。未来随着相关技术发展普及,更大的数据量将进一步扩大公众的感知维度,有望真正实现设施、公众、空间的“万物互联”。同时有助于促进公众参与景观设计过程,使作用机制从输入命令的被动交互转为数据驱动的主动交互。
2)动态设计、虚实融合的设计行为及对象转向。数字技术手段为城市景观空间干预提供了新的方式,高频采集的数据流成为实时监测空间并分析空间问题的基础,而多样的干预手段为景观空间动态反馈和交互提供了新的途径。设计行为将随着技术应用的普及转向更加精细、动态的分析评估决策。同时,随着虚拟现实和元宇宙等技术和概念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对象将由实体景观空间转向虚实融合的景观空间。更简易的穿戴式设备与软件界面将成为接口[35],虚拟空间内发生的行为交互也被传回实体世界,最终形成景观环境的自我优化[36]。
3)全链条、跨学科合作的落地实践。数字景观在应用实践中运用到多种技术手段,涉及风景园林、计算机、地理信息等多个学科领域,其建设实施过程也涉及科技公司、运营商、政府等多个主体。因此,需要突出各自优势,实现全链条、跨学科的协同合作和设计实施的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数字景观实践落地的标准化、集约化和精准化。
5结语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颠覆性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城市景观的实践应用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研究对数字景观技术及“感知采集—分析计算—调节交互”作用流程进行系统性梳理,并在实体和虚拟2个层面构建数字技术驱动下城市景观应用场景。不仅通过实体干预,提升空间的使用效能,并提高景观空间的可交互性、文化展示性以及活动的舒适性、安全性、灵活性,也通过拓展了景观空间的时空维度,满足公众的新型数字化游憩需求。本研究进一步构建“信息汇总—优先级筛选—技术集成”的数字景观技术实践路径,通过结构化信息汇总辅助数字技术落地,时空维度综合判定技术应用优先级,并通过技术集成降低运营难度和空间占用,从而辅助城市景观空间的设计。
针对部分数字景观技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成本较高、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较低、忽视特殊人群需求等问题,研究也提出探索性策略。但景观空间的变化还受到诸如生态、低碳等相关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仅为数字景观实践路径提供一种视角。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景观设计的作用机制、行为与对象、落地实施路径方面也将进一步转变和完善,为营造更加人性化与智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提供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