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适应中乡村地方性景观的3个分化重构 - PenJing8
生态适应中乡村地方性景观的3个分化重构
2023-08-04 23:18:33  浏览:0
生态适应中乡村地方性景观的分化重构与机制分析
 
摘要:乡村地方性景观在复杂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呈现着动态的生态适应与分化重构,揭示其重构机制是乡村多元特色保护和宜居化发展的基础。以受生态约束的兰考县典型乡村为例,梳理了生态适应视角下,兰考乡村地方性景观在县域集中性生态治理与适应、乡村地方性景观分化与重构2个阶段的行动者网络过程,分析了伴随着的乡村土地利用结构、建筑分布格局、院落空间形态等景观特征演化;并对乡村地方性景观分化重构的机制进行了剖析,发现生态约束的程度变化主导着景观重构的阶段演替,且生态适应路径差异化变迁推动乡村景观分化为原生型、拼贴型和迁移型等地方性类型,为乡村的多元定位与转型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乡村是人居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长期的环境选择形成地方性鲜明的乡村景观[1]。地方性强调内部潜在、积极的互动实践[2],通过乡村景观结构的演化可以反映出各主体与景观的互动模式。因而,乡村地方性景观是指特定乡村地域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表景象,包括人居环境所必需的空间范畴及物质要素[3]。
 
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地方性景观面临着生物多样性降低[4]、植被生产力下降[5]、地表水质退化[6]等生态劣质化现象,也在动态变化过程中表现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耦合适应[7]。生态适应是人地系统应对动态变化环境做出的自我调整与反馈[8],以可持续的方式调整系统以实现动态平衡,成为应对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
 
生态适应的过程中,乡村地方性景观在人与环境的渐进作用下不断发生重构[9],体现在土地利用、建筑街巷等乡村物质空间中。当前,生态适应背景下乡村聚落的研究主要涉及3个方面:乡村地方性景观的适应性类型及演化规律[10];生态适应机制和影响因素[11];典型区域环境系统中乡村聚落景观的适应性演变[12]。在特定区域系统中承担了更多生态保育角色的乡村,需要从地方性景观重构视角,探索生态系统与其他要素的协调。
 
与此同时,在复杂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乡村空间的多样化和异质化重构日益明显[13],不同乡村景观的生态适应方式表现出对象复杂、主体多样及路径多元的特点[14]。厘清乡村地方性景观的分化重构过程与内外动力机制,对发掘乡村景观多样化、针对性治理的科学途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适应中乡村地方性景观
 
景观作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生产对象之一[15],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乡村地方性景观的分化重构不仅体现在乡村景观物质空间形态的重新组织,也体现在背后的多主体参与和互动过程。行动者网络理论从系统视角,将人类和非人类因素视为平等的行动者,通过关注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解读系统的内部互动关系,将微观行为与宏观结构相结合,以对宏观变化的过程和动力机制进行解释[16-17],逐渐被应用于乡村发展模式与转型重构的研究中[18-19]。
 
乡村景观是自然、人类和许多其他现象的网络集合,理论上应赋予自然元素与人类行动者同等的地位[20-21]。因而,这一过程中乡村地方性景观分化重构的行动者网络是根植于地方的多要素交织模式。行动者网络打破了社会与自然、人类与非人类的二元对立,强调内外部要素的关联和同等重视,有利于深度剖析生态适应中异质行动者在不同阶段的复杂互动关系,以及由此推动的乡村地方性景观分化重构结果。
 
结合自然基底与社会人文关系来理解乡村景观空间演化与重构,是地方性景观研究的重要视角。同时,对于指导不同类型的乡村转型发展、促进提高乡村的宜居性与可持续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通过行动者网络的分析框架,以河南兰考的典型村落为例,分析以下方面:
 
1)在生态环境的约束下,乡村地方性景观呈现出怎样的演化阶段?
 
2)随着生态要素的变化及其在不同村庄的不同表现,乡村地方性景观经历怎样的分化重构过程与阶段性结果?
 
3)乡村地方性景观在生态适应过程中发生分化重构的驱动机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