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间深度特征的海岸带景观空间规划设计方法
通过以上跨学科的梳理可见,海岸带的空间表征下包含着具有时间深度的景观元素层积过程和演变过程。时间深度概念可以作为应对城市海岸带景观同质化问题,补充SCA方法,建立现有评估方法与场地设计间的共同话语体系的切入点。
在中国尚未形成SCA方法的背景下,将复合时间深度的分析纳入设计实践过程是针对当前问题更为实际的做法。依据目前景观特征认识和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中的有关探索,本研究提出基于时间深度特征的海岸带景观空间规划设计方法框架(图3)。
该方法的关注点在于认识与尊重滨海空间呈现的景观异质性与连续性,以及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和人类智慧。通过对不同时间深度的滨海景观进行梳理与选择性表达,综合处理地域、空间、功能、感官等相关维度,平衡不同的利益价值主体,融合过去、现在和未来。
首先,在设计工作的前期对研究区域进行时间切片的摸底识别。在上述海岸带景观构成系的基础上,参考4类自然观[51],将海陆活动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形成的景观表征内容分为4个子类:第一自然、第二自然、第三自然、第四自然。该分类方法在暗含景观时间演变线索的同时便于设计者更加理性地认识场地原有景观和采取策略性回应。
在识别过程中需要注意2点:
在识别过程中需要注意2点:
1)对掌握的场地信息进行比对,以准确获取场地内海岸带景观构成的空间分布和其所处的时间切片深度,避免出现对其历史文化意义的误读和未来区域发展方向的误判;
2)考虑到中国历史测绘地图资源的不足,要尤为重视地方史志、地质及水文调查成果及田野调查材料等。
其次,结合海岸带空间特征,将设计过程分为2步。对时间深度的理解需要认识到空间的历史性,将海岸带景观开发活动视为空间再生产。因此第一步先利用识别的场地时空信息,采取多种设计手段进行空间再生产,结合层化情景组织场地功能、形态等各要素,进行场景营造。这些设计手段可以通过案例库或工具包的形式被管理,以便应对不同时间切片在实际环境中的复杂状况。
除了时空层积的景观构成外,海岸带空间具有天然的沿程连续性。设计第二步需要通过系统建构,来弥合上一步多元场景营造可能造成的海岸带景观碎片化,并通过对海岸带景观各子系统的建构间接塑造整个景观系统的各种过程,提供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和景观体验。
最后,时间深度蕴含着线性进程和循环的维度[52],意味着设计结果的生成不是终点,而是海岸带景观时间层积过程的一部分。因此,方法框架针对设计实施和评价阶段设定过程响应环节,以保留海岸带景观弹性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