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风景园林批评的定义、内容、意识、步骤与类型
风景园林批评的本体论主要讨论“是什么”(whatis)的议题,主要涉及批评的定义、内容、意识、步骤与类型。
理解风景园林批评,首先要区分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与批判理论(criticaltheory)的联系和差异。简而言之,批评是以景观作品为评述对象,且以智识性创造(intellectualcreation)[23]为目标,而批判性思维只是批评的必要条件,仅靠批判性思维不能通向批评活动[24]。其次,批判理论则特指法兰克福学派(FrankfortSchool)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营,主要从事社会与文化批判,比如抨击和质疑资本主义的审美和政治体制[25]。
再次,尽管批判理论带有某种批评的属性,但批评与批判理论基本属于2个世界的话语体系,因此,要尤其注重批评与批判理论两者在理论范畴的差异。最后,还需稍微区分批评与批判(critique)两者的不同,在英文的语境中,两者在有些场合是同义的,都可指向批评学;但在中文的学术语境中,批判则更加倾向于指责、挑错和纠偏,而批评则显得更加中性,多指有关学科知识的讨论。
再次,尽管批判理论带有某种批评的属性,但批评与批判理论基本属于2个世界的话语体系,因此,要尤其注重批评与批判理论两者在理论范畴的差异。最后,还需稍微区分批评与批判(critique)两者的不同,在英文的语境中,两者在有些场合是同义的,都可指向批评学;但在中文的学术语境中,批判则更加倾向于指责、挑错和纠偏,而批评则显得更加中性,多指有关学科知识的讨论。
在厘定诸多容易引起混乱的概念的基础上,风景园林批评的定义主要可用3个关键词进行界定:批判性思维、评价性判断(evaluativejudgement)、有价值的(valuable)。批判性思维指的是持有怀疑的(skeptical)、反思的(reflective)、思辨的(speculative)思维状态,然后遵循着清晰、精确、切题、前后一致、逻辑正确和公正等标准进行思考[26]。评价性判断指的是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做出合理的评价,批评在词源学的维度上有评审裁定(kritikos)和诊断评价的含义,正如后世学者所言,批评最关键的要旨是评价性话语,是一种由理性和正当理由所支撑的判断[27]。
有价值的指的是风景园林批评需要符合多重的价值体系[28]。在此,风景园林批评就是以批判性思维为思考方式,在给景观作品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性判断的过程中,努力探寻符合特定需求的价值点。
有价值的指的是风景园林批评需要符合多重的价值体系[28]。在此,风景园林批评就是以批判性思维为思考方式,在给景观作品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性判断的过程中,努力探寻符合特定需求的价值点。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风景园林批评可以分为不同的内容。以生产知识(knowledge)与设计意图(intention)为参考标准,风景园林批评可分为5种:第1种是描述性品评(descriptivecomment),侧重即兴的点评,夹论夹议,常常以自身的判断标准进行富有洞见的评述,风景园林师劳瑞·欧林(LaurieOlin)曾写了一篇点评同时代大师的精彩文章即属于此列[29];第2种是原真性阐释(authenticexplanation),试图还原设计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创作的语境(contextualization),也尽可能呈现风景园林师的设计意图,中国台湾学者邱博舜在翻译和进一步阐释《东方造园论》时就把这种批评类型发挥得淋漓尽致[30];第3种是分析性解读(analyzedinterpretation),通过类比、比较和关联的方式力求进一步挖出深度线索,以强化和巩固原有作品的知识结构和内涵,朱光亚[31]重新解读中国园林以及批评家Constant[32]的景观批评都属于此类;第4种是建构性诠释(constructedhermeneutics),它把作品看作动态的调整和补充过程,既可舍弃设计意图,又鼓励以全新视角精读且重构作品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全面、更立体地领悟作品的内在生命力,大地艺术家兼批评家罗伯特·史密森(RobertSimthson)曾以这种批评重构了奥姆斯特德(F.Olmsted)设计的希望公园(ProspectPark)的内涵[33];第5种是典范性真理(paradigmatictruth),追求具有范式性的知识类型,某些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就是批评的产物,这种批评类型非常难得,德国风景园林批评家卢修斯·布克哈特(LuciusBurckhardt)提出的漫步学(strollogy)作为一种风景园林理论,便是这种批评的结晶[34]。
此外,除了批判性思维外,还需要多种必备的意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风景园林批评的创作。首先是危机意识,所谓居安而思危、思变、思退,即强调一种能敏锐地识别和指认景观空间和当代精神症候的忧患意识[35];其次是怀疑意识,指的是以合理的质疑精神挑战那些惯常性的信息、知识、现象和事件[36];再次是理性意识,它既是人类脱离愚昧走向现代启蒙的必备思维,更是所有批评的基础;然后是历史意识,指的是历史能赋予风景园林批评以无限的素材和创造力[37];最后是创造意识,因为批评的本质是知识的生产,恰以创造精神作为根本驱动力[38]。
在具备相关的思维和意识后,批评家还须参照一套行之有效的步骤进行具体而微的批评,具体而言可分为5个步骤:沉思(contemplating)、分类(categorizing)、辨析(analyzing)、诠释(reinterpreting)和定位(repositioning)。在沉思阶段,强调风景园林批评家以感性主义为主的直觉(intuition)和想象(imagination)来触碰、领悟和体验真实的景观空间[39];在分类阶段,主要从感性情感抽离至理性主义,以严谨规范的方式进行信息归档、加工、阅读和思考[40];在辨析阶段,以按图索骥和精读的方式,有选择地介入具有潜在价值的细部和局部,精确地分辨出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要点;在诠释阶段,试图勾连作品原有信息和外部理论以建构新的观点;在定位阶段,把那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重新置于历史谱系或现实情况下进行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41]。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这些步骤具有比较严格的先后顺序,但并非每个批评都要教条且刻板地按照这些程序实施操作,不同类型的批评,不同的批评目标,不同的批评家,都可以依照具体境况做出适宜的调整,毕竟步骤只是手段,洞见才是批评的目的。
根据批评家的身份,风景园林批评可以分为学院派批评与大众性批评;而根据批评家介入的时间顺序,还可以分为前置性批评和常规性批评。前置性批评建议批评家提前介入规划设计项目,类似于顾问的角色,在方案论证阶段提前与风景园林师、业主和民众展开对话,以批评家独有的身份、眼光和见识给出建设性观点。
在具体功能的层面上,风景园林批评能够针砭时弊于危局,揭示隐藏的秘密,回溯历史,调整现状,引导未来[42],以创新性的姿态夯实风景园林学科的知识深度,拓展其知识广度,强化学科与现实社会的联系,紧跟时代脉动,又期待引领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