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在上海崇明圆满结束了。笔者从事花卉园艺行业近20年,也参加了几届花博会,对各种展览中的植物组合盆栽尤为关注。我国植物组合盆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笔者认为,总体来说,组合盆栽发展趋势是良性的。在看完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植物组合盆栽部分后,有几点看法与读者分享。
植物组合盆栽的趋同
看过了众多植物组合盆栽,发现很多作品都“似曾相识”,但仔细分析,作品的植物、容器、辅助材料又都不同,且多种多样。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困扰笔者了很长时间。观摩完第十届花博会众多植物组合盆栽作品,才渐渐明白,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到底是什么,那就是它的“手法”,也即作者表现作品的“构思方向和创作手法”。这里不涉及作品的设计主题,笔者只谈“形”不谈“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植物比例弱化观摩众多植物组合盆栽作品,植物在整个作品中的占比不到60%,有些更低。作品过多地追求了辅助材料在作品中的展示,而忽略了植物组合盆栽首先是从植物出发,容器、辅助材料、构思方向、创作手法都是为了更好地为表现植物本身服务的,这才是植物组合盆栽的根本所在。
植物生长习性把握不够在众多植物组合盆栽中,刚开始都觉得“好看”,但没过几天作品就“面目全非”了。有时大家开玩笑说:“一个作品的成功与否,先正常养护1周以后就能看出来了。”
出现这种现象归根结底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创作者对作品中植物生长习性了解不够,往往是根据作品本身构图需要拿来就用;二是作品为了追求“好看”,在制作过程中叠加、深埋、去土、去根等不考虑植物本身成活与否的方式层出不穷;三是创作者没有深入了解植物本身生长趋势,随着植物的生长,作品慢慢失去了本来的构图,缺乏持续的美观度。
出现这种现象归根结底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创作者对作品中植物生长习性了解不够,往往是根据作品本身构图需要拿来就用;二是作品为了追求“好看”,在制作过程中叠加、深埋、去土、去根等不考虑植物本身成活与否的方式层出不穷;三是创作者没有深入了解植物本身生长趋势,随着植物的生长,作品慢慢失去了本来的构图,缺乏持续的美观度。
作品的“架构化”借鉴花艺作品中架构的概念,笔者将作品中容器、辅助材料的艺术处理统称为“架构”。这种“架构化”主要体现在植物组合盆栽作品的容器和辅助材料上。
在众多组合组合盆栽中,各式各样的容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容器,是泛指承载作品的承载体,运用了大量的艺术手法力求新颖别致。而作品辅助材料中各式各样的“架构”更是大量应用。容器与辅助材料的应用,本应该赋予作品更多的艺术表现力,但容器架构化和辅助材料架构化的叠加,反而弱化了植物本身的表现力,再加上作品“架构”的比例偏大,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一个个“似曾相识”的架构化作品。
笔者认为,植物组合盆栽之所以呈现出趋同性,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其他领域的创作者尤其是花艺领域的创作者积极参与到植物组合盆栽的创作中;二是现阶段创作者对作品审美标准的认知;三是目前评委体系的构成也一定程度上对植物组合盆栽发展方向有引导作用。这三方面原因,总的来看对植物组合盆栽的发展有利,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积极引导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