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中传统盆景技艺之思考 - PenJing8
文化遗产中传统盆景技艺之思考
2013-04-21 22:12:06  浏览:5

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之思考(转帖)
转自花木盆景杂志社论坛——盆景理论版

       谨以此文献给仍然坚守中国盆景传统制作技艺的朋友们!也希望通过此文,让我们——当今所有为振兴中国盆景事业而努力奋斗的朋友们共同思考!

传统盆景技艺

         在文化形态中,“技艺”包括着“技术”的成分,它实际是文化系统的“制度文化”层面,是连接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桥梁,但它本身又呈现出独立的形态。“技艺”牵涉到材料、工艺、技巧、造型、结构、美术等诸多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实用而诞生,为实用而存在,但有时候也可以为美化生活、为精神信仰而诞生,而存在。

       技艺研究的价值是多方面的,陋见以为:1. 对过去的技艺遗存而言,它可以揭示存在于以“物质”遗产形式出现的与技艺遗存相关的工艺、技术、思想体系;2. 对当代技艺遗产而言,它可以记录、阐释该遗产的现状、历史、价值,从而为传统技艺的有效保护、传承、创新提供参考或依据;3. 对未来“技艺遗产”而言,它可以在发掘传统技艺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价值的基础上,让那些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传统技艺因子造福于未来的社会与生活。
    
      无论在什么时代,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总是人们生存的目标之一,在历史上,优秀的工艺曾创造过无数的器物之美、生活之美、文化之美。无论是普通的陶瓷器,还是珍贵的金银珠玉饰品,都凝聚着技艺的智慧和创造力,那些传统的技艺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尚在沿用,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具、新造型、新工艺、新需求的出现,“传统”面临着危机,我们如何保护、传承、发展它们,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它们、理解它们。有的传统技艺也许会伴随人类到永远,只要我们不是主动抛弃它们,而有的传统技艺确实由于成本的高昂或因材料的匮乏或因生活需求的消失而失去存在的基础,但既然我们已有能力将那些如长城、金字塔类的巨型物质遗产予以很好的保护,我们也有能力保存和延续那些确有文化价值但因失去“实用”功能的活态技艺遗产。它们的工艺、材料、技巧、程序、塑造的器用传承着人类宝贵的智慧、心力、情感、秩序和美的种种成就。保护技艺,就是保护人类的文明成果,让我们生活在   不同时空交织而成的丰富多样的文化环境中,感受历史、感受智巧、感受美丽、感受人性与人情。
     
      在技艺中,首先是对大自然独特原材料的发现。几乎每一种技艺都与某种自然材质有关,而且这种材质有其地域性,因此技艺具有地域性或民族性,展现的是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甚至不同个体的不同智慧。其次是工具。每一种技艺都有一套适用的工具,工具是手的延伸,是针对材料和制作物而言的中介物品,其中也体现着工艺技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说明工具对技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第三是程序。制作一种物品,是对材料性能的发掘和发挥,是对工具的组织和有效利用,也是对技艺程序的组织和编列,“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是讲究程序的动态表述,不按程序,不依规则,就无法实现技艺的目的。第四是设计。即对“物”的造型、美的设计,“物”的造型以实用为目的,而实用中就包括着结构、比例、规范、韵律、节奏的协同要求、施技的方便、成器的适用,美包括材料美的体现,加工痕迹美的保留以及造型、纹饰、颜色、图案等等之美的综合表现。而任一时代的纹饰、图案等与器类器体器群共同映射着地域个性和时代精神甚至施艺者的才华。
     
      技艺传承不是简单的手艺传承。它是一个文化体系的传承,包括对材料、工具、程序、设计、加工能力以及精神气质的传承发展。技艺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行为,包括了技艺的所有内涵,它需要才智、技巧、力度、周到的考虑和安排,精密和虔诚的心态以及施技者的个人整体素质。
     
      特定的技艺,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它又存在于特定的人群中和地域中,给我们展示了千姿百态的文化物品和文化品格,让我们洞察到文化的丰富性和人类才智的无限性。技艺可以互相融通、交流、借鉴、欣赏,对技艺的研究、总结,不仅是为了复原和阐释历史,还有当代和未来的多种价值。但对技艺的研究,必须首先是从实际、从细节出发。技艺展示了智慧,技艺表述了文化,技艺成就了文明,技艺体现了特色。
     
      技艺与人相伴,从第一件劳动工具产生,“人”由自然人成为文化人,制作木器、石器的技艺也由此诞生了,后来逐步有了制衣织布的技艺,制陶的技艺,农业工具制作技艺,饮食技艺。漆木技艺、制玉技艺、兵器技艺,金属技艺,制瓷技艺,建筑技艺,制车技艺等等。人的不断进步,生活方式的不断改进,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多,自然开发能力的不断提升,生活质量、生活空间的改善和扩充等,技艺就不断产生和持续进步,技艺反映了人类的文明进步过程,是人心、人力、人性、人情、人品的外显、外延、外化、外在。

      技艺包括“技”和“艺”两部分,“技”是技术,“艺”是艺术,“技”表达的是技能、是工巧,是改造改善自然之物的力量和技术。“艺”表达的是法则,是秩序,是心智,是塑造应用之物的智慧和美术。技艺把“实用”与“美”、把普适和个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技艺,它是人类与时代进步的标志物,有的技艺可以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只要具备该技艺存活的基本条件,如人的需求尚存,材料、工具、技艺拥有者均具备,那么技艺就能存活。有的技艺会消亡,不是人类要刻意放弃它,而是人类生活中已经不需要了,或者它存在的条件已经消亡了。技艺的消亡,既是人类的文化损失,有时也是人类进步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每一新技艺的产生,就是人类进步的一个脚印。
     
      技艺是“自然”与“人”的结合,而“自然” 具有地域性,有紫砂原料才产生紫砂,有玉材才可以制玉,有蚕才可以抽丝,原料固然可以搬迁,工艺也可以传播,但某种工艺的初起,必然与地域的原生性有关,技艺的传播是文化传播的结果,不是文化初起的状态,所以,对技艺地域性的确认和辨识是研究技艺之流程的重要题目。对工艺的保护应充分尊重它的地域性。
     
      技艺随着需求而产生,随欲望而进步,随能力而完善,人类越进步,技艺越细化,拥有技艺的人群也越小型化、专门化、特殊化,每个人的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而技艺却是无限的,所以技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群职业的不断细化的过程,它既体现了人的总体能力的无限性,又体现了单个人体能力的有限性,也折射了技艺的崇高和内在力量。技艺是人的创造物,它服务于人类,但反过来也对人类的生活、追求、风貌、状态、质量、品位、情感等产生反作用。
     
      正是技艺所具的时代特性、地域特性和人群特性构成了文物、考古学所能观察到的“文化”风格和传统,站在这个角度可以说,没有“技艺”就没有“文化”,还可以说,对古代遗存技艺细节的研究是进行文化识别的重要途径与关键所在。
     
      技艺的趋向和要求就是技越精、艺越高,不断走向真善美爱,背弃假恶丑恨,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追求幸福美满的必然结果。“技精”意味着对自然索取的减少,用最低的消耗创造最高的效益或最多的需求品,用最高的艺能创造最美的物品以塑造最美好的生活,以提升人的生存之美、心灵之美。如果用最高的消耗获取最低的效益;用粗鄙的艺能制作丑陋的物品,那么这肯定是工艺的失败,所以技艺还是衡量文明程度的一把标尺,一个参照系。
     
      保存千百年并且尚存的传统技艺遗产是历史的化石,也是文化的幸运儿,是长寿的文明基因,是祖先的垂爱和馈赠。研究这种技艺的内涵可以解释它“长寿”的原因,有利更好地保护、利用和发展。任何技艺都是一种文化,它包容着复杂的时间、空间、结构、功能、性质、价值、地位等等方面的要素。它的源起、播迁、变异、积淀、分化、整合、叠压等等都应纳入研究者的视野。对其材料、工具、技术、内涵、程序、巧施、艺术、艺能、产品、心智以及文献、口诀、传说、术语、概念、传承人等更是应细致入微地进行调查、记录、比较、研究。
     
      人类的技艺有其总体的发展过程和规律,代表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程序,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到电力时代到计算机信息化时代,体现的就是技艺发展的规律,但具体到每一种技艺,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通过研究,揭示出这种过程和规律,有助于我们发现它今天为什么会是这样?未来还会怎么样?我们当如何面对它?我们研究业已消亡的技艺是为了阐明人类心灵与文明的历程,从而洞察不同人群在人类总体文明建构中的互动和坐标;我们研究至今尚存的技艺是为了承续人类不朽的创造和顽强的生命,还能从中获得对不同文明的尊重、对比、求知、欣赏等种种的美德与良机。
     
      现代化的社会其实是建立在现代化的技艺之上的,而现代化的技艺又是历史技艺的延续、发达的结果,如果人类还不数典忘祖,还有一份爱“老”的孝心,还有一种“恋母”的情节,还有天生的“寻根”意识,在现代化的今天就不应该放弃尚存的传统技艺,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是前后相续的关系,又是互补互生的关系,是一根文明之藤上开出的美丽之花,结出的坚实之果,只不过它们开花、结果的时间不同而已。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有能力阻止或延缓一些花、果的过早凋谢,我们也可以让已经凋谢的花、果获得新的生命形式,让它复活。
     
      如何对待传统技艺,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与生存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对人类智慧与能力的一种挑战与考验,保护传统技艺是人类理性的光辉在现代化背景下对已逝历史的照耀,对未来道路的探寻,它大大扩展了我们生存的文化时空,扩张了我们已具的才情和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