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根艺的形和神 图片 - PenJing8|盆景吧
何谓根艺的形和神 图片
2022-02-16 13:07:34  浏览:0
艺术,不是生活的翻版,不是依样画瓢,它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精神产物,贵在传神达意,表达深刻的生活内涵,从而给人们予精神的、美的熏陶。然而,艺术也不是说教,它是通过美的艺术形象,使人们在欣赏美、享受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领悟到作品中的精神,所以,我们在创作中,应抓住传神达意这一核心,正确认识根艺的形、神关系,使残缺化为完美。
 
何谓根艺的形、神呢?形,是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形体、形态、形式,是具体的物象。神是主观世界的精神、理念、韵味等抽象思维概念,是作者胸中之“神”与作品之“神”有机融合的产物。形是神的载体,是神的表现形式。而神则是形的灵魂,形的存在方式。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表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形存神现,形谢神灭,神生形活,神去形消”的道理。
 
在根艺创作中,我们只有“因势(势即神)象形,因材施艺”地对待根艺中的“形”,才能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因此,创作时应以神求形,要以神为先、以神为导地最大限度地求得形的统一,形的完美。具体来说,就是有神则取,无神则弃,依神造形,形具神生,形神兼备,天人合一。
 
如作品《凯旋》,创作时,观察根料,似一举着物件的人物,但有腿脚短而膨大、头颈不完整等诸多缺陷。如果不以神求形地对待它的形的不足,当属废弃料。以神求形就会发现,“他”那挺胸昂首的神态,那强健有力的腰身,那奋力举过头顶的“战利品”,无一不传达出一股强烈的喜悦自豪之情。……于是,我就依这情态创作了《凯旋》。

何谓根艺的形和神
 
以神求形是统帅,是大处落笔。变残缺为完美,则是具体措施,是细处着墨,属于“雕”的范畴。以神求形,就是在神的诱导下,通过“雕”的手段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求形的过程,也就是变残缺为完美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具体手段就是在根艺的艺术特征和范畴内,使用加、减、雕、饰等“雕”的过程。
 
加、减、雕、饰是根艺创作中的常用手法。但不少人把“返朴归真”理解为“原汁原味”,鄙视、反对施用这些手法,导致了在不少根展中出现了近乎于毛根的“作品”。其实,这些“作品”也是加了人工的,何必要违心地否认,不去面对“雕”的现实呢?“根不雕不成艺”嘛。在根艺中,“返朴归真”是作品呈现出来的近乎于“天成”的情态,是根趣根味在作品中的呈现和再现,是根艺朴实无华的自然美的集中表现。
 
无论你使用什么手段,只要达到“天人合一”、“妙造自然”的境界,就是可取的方法。成根在天,而成艺在人!“艺”,没有人为的成份,就不叫艺。根艺没有“雕”的成份,就不是根艺,只能是根。
 
当然,加、减、雕、饰等手法是对“先天不足”的一种补救措施,施用时要讲究得体得法,恰到好处。在施用的过程中,要做到不生硬,不匠气,且局部用,不整体用:宜用小加减,不用或慎用大加减;雕而无痕,饰而不华,雕求形真神切,饰求统一和谐。总之,一切均应为“传神”服务,以再现根趣根味为原则,为尺度,达到巧施妙用,天人合一,神形兼备,妙造自然的效果。
 
如作品《生存的真缔》,鹰、蛇、座是一块整根,但是,根料有鹰缺头无尾、蛇身不丰满等形的残缺。我根据根形,接了鹰头(加),加工了鹰嘴、蛇嘴(雕),裁去座上一只多余枝和过长的鹰右翅梢(减)。再对鹰头接口进行处理,对整件作品进行全面打磨(饰)。完工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作品既达到了传神的目的,又符合根艺的独特特征,这一翻创作是有意义的。倘不施用上法,岂不浪费了根料?

何谓根艺的形和神2
 
具体来说:“加”就是拼接法、填补法、组合法的合称,是根料原来没有的而被人添补上去的部分。“减”就是对材料的裁剪取舍,剥皮去腐,是从原始根料上拿下来,使它不再具备的成分。“雕”就是对作品形象的某部分进行雕、琢、削而使之形象的行为,如人物的开脸,动物的雕琢嘴眼等:“饰”即是修饰、装饰、掩饰,是使作品和谐统一的措施。从这一解说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件根艺作品不使用上法的。即使是那些自我标榜为“完全天成”的原汁原味”的根“宝”,至少也使用了“减”法。所以,加、减、雕、饰等手法,只要在“神”的诱导下进行,掌握分寸地对“形”的先天不足进行补救,不但是有效之法,而且是必要的手段。
 
变残缺为完美,还有一个认识问题。“残缺”本身是一种缺陷,是一种不和谐,不统一的现象,何美之有?有人说“残缺”是一种美,根艺有“残缺美”的特点,从而反对创作中对“残缺”进行必要的“化”的行为手段,甚至以作品有残缺为荣,仿佛有残缺才有根艺。为此,他们把断臂维纳斯塑像搬出来佐证“残缺美”。殊不知,其美在“神韵”,不在“残缺”。

所以,严格地说,不存在“残缺美”,“残缺”化成了美,是因其“神韵”所至。没有美的神韵,既使形式有如何完整,也只不过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又能美到哪少L去呢?更何况是“残缺”了的东西。因此,我们在根艺创作中,不应买犊还珠,舍本求木,硬把“残缺”说成美,而应抓住美在神韵这一实质,把“丑”的,“残缺”的化成完美的。
 
什么是“完美”?是不是“完整”的就是“美”的?是不是“完整”并且“美丽”?还是“完整”得没有一点缺陷,“美”得无可挑剔呢?这此意义都不准确。我们知道,事物有矛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转化的。当主要矛盾转化为“美”的时候,次要矛盾“丑”就被“美”涵盖,同化为“美”了,反之,丑为主要矛盾方面时,部分美的己变成了丑。这就是说,当“丑”、“残缺”使根艺品从“丑”的方面转化时,我们就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必不可少的“化”与“变”,使之向“美”的方面转化。

何谓根艺的形和神3

当“丑”、“残缺”不影响根艺品从“美”的方面转化时,这些“丑”、“残缺”也就如美女脸上的痣,存在不显其“丑”,不存在不增其“美”,原因是被“美”同化,变成“完整”的了。所以,这个“完美”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在“美”的前提下“完整”起来的。是一个模糊概念。变残缺为完美,就是使用一切手段,使矛盾的主要方面朝“美”的方面转化的过程。
 
众所周知,树根受山石挤压,人畜践踏、虫蛀、腐蚀等外界作用,形成了弯曲扭结、奇形怪状的根形和各种节、瘤块、洞穴、色泽、纹理等,要使其成为艺术品,就要使其形式和神韵得到协调统一,才能化“丑”的、“残缺”的为完美的。在“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大胆借鉴其它艺术门类的手法,不受世俗偏见的左右,勇于创新。只要在不跨越根艺艺术范畴的前提下,依神造型,为“神”的表现服务,均是有意义的尝试和做法。
 
这就是“以神求形”,它既是对根艺“因势象形,因材施艺”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反对拼接雕饰、“贵在天成”等世俗偏见的冲击。以神求形,使我们创作视野开阔,创作技法灵活,有利于根艺的不断创新,有利于根艺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