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植物最早由瑞士植物学家在1619年提出 - PenJing8
多肉植物最早由瑞士植物学家在1619年提出
2018-12-18 21:49:48  浏览:26
 摘要:通过品种、外植体类型、培养基、外源植物激素的选择等几方面对国内多肉植物的离体再生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发现多肉植物的离体再生研究多以种子、叶片、茎段、花器官等为外植体;不定芽诱导阶段常用的培养基类型为MS培养基,不定根诱导常用1/2MS培养基;6‐苄氨基腺嘌呤(6‐BA)、萘乙酸(NAA)和激动素(KT)作为常见的外源植物激素,被广泛运用于多肉植物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诱导、不定根诱导等离体再生各阶段;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以期为日后多肉植物的相关研究提供可行性建议。
 
引言
 
多肉植物(succulentplant)最早由瑞士植物学家琼·鲍汉在1619年提出,指营养器官(根、茎、叶)具有发达的薄壁组织,可以贮存大量的水分和养分,并且在外型上肥厚多汁的一类植物,有时也被称为多浆植物、肉质植物、多肉花卉等[1]。多肉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奇特,在栽培上管理粗放,易于生长,又具有一定的空气净化功能,近年来,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与热捧。据统计,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多肉植物已达12000多种,隶属80多科,近800属[2]。

 
多肉植物最早由瑞士植物学家在1619年提出
 
栽培中,常见的多肉植物归属不同的科,如夹竹桃科(Apocynaceae)、仙人掌科(Cactaceae)、番杏科(Aizoaceae)、百合科(Liliaceae)、大戟科(Liliace‐ae)、景天科(Liliaceae)等[3]。由于品种以及株型、品相各有不同,繁育技术差异很大,传统繁育技术容易造成多肉的品相退化、繁殖系数降低、繁育时间过长和易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等问题,加上市场对多肉植物需求的增加,供不应求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急需高效的离体再生体系以解决上述问题。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4]。
 
而对于多肉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开始较晚,多肉植物的报道与相关文献也较少。近年来随着我国多肉植物市场的火热,关于多肉植物的科学研究也逐渐增加,不过仍存在诸如植物外源激素配比不明确,诱导率、生根率不理想等问题[5]。本文对多肉植物的离体再生研究进行了综述,以供后续的研究参考。
 
1外植体的选择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外植体至关重要。外植体的品种、基因型、类型、生长阶段等都会影响组织培养的效果。就多肉植物而言,其种子、根、茎、叶片、花茎等均可作为起始外植体,根据多肉植物品种不同,其最适宜的外植体也有所差异。王紫珊等[6]以百合科白银寿(Haworthiaemely?aePoelln.)品种‘奇迹’的花葶及花蕾为外植体,对其离体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花葶来说,花蕾为更适合白银寿离体培养的外植体。王泉等[7]则对百合科多肉植物美吉寿(Haworthiaemelyaevar.major)春生花茎子房部位进行了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以上几种外植体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避免叶片含水分多不易存活的问题,二是可以保证植株的完整性,使其观赏价值不受影响,但取材受季节的限制。杨娟等[8]以百合科十二卷属植物花影寿的叶片为起始材料,成功诱导出再生植株。虽然选择叶片作为外植体不受季节限制,但取材时会损坏植株品相,特别是对于一些名贵品种,成本较高。苏海等[9]的研究结果表明库拉索芦荟(AloebarbadensisMill)的茎尖比茎段更容易诱导出不定芽,并且库拉索芦荟通过茎尖诱导出不定芽而获得无菌苗,可以省去诱导愈伤组织的步骤,不仅缩短了诱导时间,还可以减少种苗的变异率。由此可见,在多肉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起始外植体的选择受多因素的影响,在研究中应根据种类、品种、环境、季节等实际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