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植物类盆景树形与形式
元代竹类盆景的发展,促使了附石式、树丛式与水旱式竹类盆景的出现。
1.附石式竹类盆景
《竹谱详录》卷三载道:“观音竹,两浙江淮俱有之。永州祈阳有一种,止高五七寸,人家多植之水石之上,数年不调瘁,彼人亦名观音竹。张得之云:近道有一丛之中至有盈万竿者,洒洒可爱,宜植拳石之上。”观音竹即是孝顺竹(凤凰竹),由于其植株小,根系浅,最适合种植于山石之低凹处,构成山野丛林之雅景。这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竹类附石式盆景。
2.树丛式竹类盆景
<竹谱详录》卷五载有:“翁孙竹,生江西,正紫色。一茎下节复生三五竿,蔑荒而起……生浙间者,高不盈尺,为几案之玩……”上记“翁孙竹”是由其株形而来,即竹竿基部除有主竿外,还生有数条分枝,构成竹丛。此种形态多见于松柏类与杂木类,在竹类中实为罕见。该形态的盆景,在我国被称为树丛式,在日本被称为株立式。
3.水旱式竹类盆景
黄潜,婆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字晋卿,延佑年间(1314-1320)进士,谧号文献。在其(日损斋集》中载有:
阳山位于江苏省唯宁县西北,“异”为共同抬搬东西之意,僧人显氏曾求黄氏为其潇湘竹盆景赋诗,因未见实际物品而遭拒绝。此后,显氏特意搬运盆竹六十里山路至黄氏住处,黄氏深受感动,愉快地为其赋诗一首。
足见显氏对此潇湘竹盆景的珍爱。上诗描写了,小盆中所表现的河川竹林的优美画境。诗句“旧种千竿竹”说明此盆竹为丛林式,“中有潇湘江一曲”说明盆面‘’地形”经过处理,表现了’‘潇湘江”的景观,相当于今天的水旱式盆景。这也是我国最初出现的水旱式竹类盆景。
附石式和水旱式的出现,拓展了我国竹类盆景的表现内容,增大了有限空间内表现大自然景色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