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盆景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 PenJing8
岭南盆景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2018-10-26 19:15:43  浏览:100
 一帜的风格,并且成为中国盆景中发展最迅速,最有发展前途的流派之一。
 
    岭南盆景的发展经历了盆栽一盆景一形似一神似一枝法研究以及发展等几个阶段。 
 
   1.盆栽——岭南盆景的萌芽期   
 
     在岭南盆景称为“盆景”之前,人们将“盆景”称作“盆栽”。盆栽这一名词现今海外仍惯于沿用,定义是指人们从山野里挖来一些小树栽植在盆钵之中,供在案头,作为室内清供玩赏,以期增添“室有山林乐”的高雅情趣。它本身不能独立地成为一景,更没有特定的观赏艺术价值。当时盆栽的树种有九里香、雀梅、满天星等,尤以水横枝为多。人们喜欢种水横枝,主要是因其水培土植皆宜,而且容易生长,所以沿至今日,仍有不少人都喜欢种植水横枝。这个“盆栽”时候大约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人们习惯称之为岭南盆景艺术的萌芽期。 
岭南盆景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2.盆景——岭南盆景的初级阶段  
 
  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逐步意识到栽植在家里的小树若做成各种各样的形象,会更富有情趣。所以凡得到一株树坯,必先仔细地观察,琢磨其象形,久而久之,各种自然状态的树坯就被想象成各种形状,如人物、动物等,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到利用柔韧的枝条进行蟠扎,成为“象形盆景”。于是,岭南盆景便出现一个飞跃,由盆栽发展为盆景。这~时候的艺术特点是:采取坯材的自然象形再配以石湾公仔的头,做成树身人头,也有利用枝条柔韧的榆树、满天星等扎成神像、麒麟、孔雀等大型动物盆景。由于“蟠扎”也是一种工艺,有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寓意,所以,延至今日,仍然有人创作,并且在各类型的展览(如“花卉博览会”、“园林博览会”等)作为绿化小景而出现。 
 
   3.形似与神似——岭南盆景的成熟阶段 
 
   因树造型是岭南盆景创作思想形成的第一步,这一发展过程为后来的追求形似的艺术思想打下了基础。盆景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贵在“改革创新”。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栽种盆景的人已不满足于案头清供的盆栽,也不满足于像什么就造什么的“蟠扎”工艺,而开始研究怎样利用从山野挖来的树桩,变成自己心目中的一个”景”。“象形扎作”的手法被放弃,利用树木生态进行简单的截枝的技法逐渐被人们接受了,盆景创作的发展也从“状物”转到了追求自然树木形似的阶段,进入了“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创作思路。  
 
  由于当时赏玩盆景的风气在广州已很流行,便出现了贩卖专供制作盆景的树木坯材场地。这些场地曾先后设在广州的文德路陈家巷、玉带濠、登峰路、西荣巷、惠福路(20世纪80年代在清平路)等地。这是“玩家“们时常聚集的地方,他们在那里通过树桩交易,交流切磋种植盆景的技艺和经验。岭南盆景独特的创作手法——截干蓄枝法,就是这一个时候的艺人们根据岭南地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结合自己的经验创造出来的。这一创作手法的产生,使岭南盆景的作品终于摆脱了“蟠扎法”,向“缩龙成寸”的创作思想靠近了一步。  
 
  在此同时,广州的盆景艺人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对艺术的追求也不同,因此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当时,以横贯广州的珠江为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南素北孔”。珠江北岸以孔泰初为代表,他们以、大自然生长的优美树木为创作蓝本,树型要求有根深叶茂、古树雄风的特色,称为大树缩影,又叫矮仔大树。 
 
   从20世纪30年代起,孔泰初便从老年的荔枝树的树形中得到启发,进行“大树缩影”的创作研究。他发现荔枝树每年采摘荔枝后,都要进行修剪,这样年年修剪,便使枝条回旋曲节,躯干嶙峋,盘根错节,显得苍劲古拙。于是,他便运用截干蓄枝法,对树坯进行改造,使作品能“缩龙成寸”地栽植在大不盈尺的盆钵之中。
 
    在20世纪40年代初,他以一盆大树型的作品,在广州市西瓜园的一次义卖展览中,博得了声誉。从此“大树缩影“的风格在岭南盆景中便风行一时,形成了为人称道的“孔派”。以后他又创作了木棉型、双干型树桩盆景,成为岭南盆景造型艺术的开端。孔泰初对枝条的剪截技法要求严格,一枝一爪都讲究比例,精雕细刻,注重模仿自然树木的形态,着意于形似,他当时的代表作有“春复春”、“悬崖雀梅”等。  
 
  在珠江的南岸,以海幢寺主持素仁和尚为首,与苏樵、黄锦等盆景爱好者,在寺内切磋盆景艺术,形成了岭南盆景的“素派”。“素派”盆景同样师法自然,但无论选材还是立意,都更加注重个性的表现。同时,“素派”还着意向明、清古画学习,构图着重取意,崇尚神韵,整体布局流畅明快,轻盈潇洒,表现7作者飘逸清疏的意趣。几枝子母交错的高树,如寥寥几笔的国画,便表现了自然的风意,毫无牵强的迹象。而当时海幢寺内树木葱茏,栽植了几棵红花楹树,阻隔了一部分阳光,最适宜用浅盆种植盆景,也有利于对树桩作“提根露爪”的艺术处理。

       所以他们的作品就能显得高耸飘逸,被誉为清奇潇洒、飘逸清雅的“画意派”。“素派”的作品画意深邃,深得通谙画理的人的青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如果以国画创作手法比喻盆景,“孔派”的作品严谨缜密,属于写实的“工笔”:而“素派”的作品寥寥几笔则表现了整体意念,属于重神韵的“写意”。当时“孔派”和“素派”的区别,是“形”和“神”的区别。岭南盆景至此又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岭南盆景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随着岁月的流逝,岭南盆景的先辈们都不囿于自己的成就,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地吸取各家之长,以达到殊途同归,使岭南盆景的风格日趋完美。一代宗师孔泰初既坚定自己的创作风格,又不满足只限于“大树缩影”的形式。在20世纪60年代后,他开始研究飘逸潇洒的“画意树”,把“素派”的“高耸型”纳入自己的创作范畴。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近树造型“手法,注重枝法,结合国画的疏密聚散、有争有让的法则,让这些“高耸型”的作品更形神兼备,使自己的风格更加完善。他那作为岭南盆景珍品长年置放在广州流花西苑入口处的晚期作品“山松”,就体现了他的这种追求,成为他晚年的代表作。
 
    在岭南盆景发展史上,值得一提的是黄磊昌先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黄磊昌的雀梅盆景艺术已造诣很深,每有作品参展,都屡获奖誉,深受同行赞赏,被称为“酸味黄”。黄磊昌是一位博采众长、苦学成材的盆景艺术家,在他的作品里,既能体现大自然的风貌,又洋溢着画意的韵味。那是因为他注重实践,经常上山去观察古老大树的形态和生势,并自号“半樵老人”:又刻苦研究国画的构图、布局、造型等理论,观摩宋、元、明、清古山水中老年树的形态,终于创造出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创作的盆景,总是那么苍劲雄奇,又那么清幽秀逸,极具神韵。   
 
 一个艺术流派的成熟,在于这个流派中艺术家能表现出百花齐放的鲜明个性,在“孔派”、“素派”之后,岭南盆景又有艺术家卓然独特地创造了新的风格,那就是黄基棉先生的“附石盆景”。黄基棉先生是香港著名盆景艺术家、香港盆景雅石学会会长,他原从事于香港银行界,又长期潜心盆景艺术的研究。他精于附石盆景的艺术探索,在前人把树根附在石上的基础上,研究出把整棵树的根与干依附紧贴石隙向上生长的技法,使树与石相依相扶,并让枝叶或飘出或悬垂,以小见大,造成险峰峻景的意境。
 
 
 黄基棉的附石盆景自成一家,他选石奇险,树与石的造型水乳交融,一盆题为“无限风光茌险峰”的相思附石盆景就是黄基棉先生的代表作。作品中青石峥嵘,一株勇敢的小树沿崖直上,在险峰处,但见虬枝拂云,一派“会当凌绝顶”的风光。此作品可谓是极具诗情画意的岭南盆景之神品。 
 
  还有盆景大师陆学明(广州芳村花地),在20世纪50年代间首创了“大飘枝”的技法。在他的盆景作品中,总会以一条粗壮的大飘枝打破造型过于平衡而产生的呆板格局,使整体布局焕发出新意。  
 
  岭南盆景能达到形神兼备,在中国盆景艺术领域里独领风骚,是前辈们以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去追求艺术创新的境界,让岭南流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不长的时间内成熟壮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