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将连载由张志刚先生编著的《中国树石盆景》 - PenJing8
本栏目将连载由张志刚先生编著的《中国树石盆景》
2018-02-01 20:54:47  浏览:15
       中国盆景形式多彩,类型繁多,其中树石盆景格调雅靓,多姿多态,富于情趣的营造和画意的表现,能充分表现自然美,高度创造艺术美和意境美,传自然之神、作者之神于一体,既弘扬民族文化,又展现时代精神,深受大众喜爱。

 

    从本期起,本栏目将连载由张志刚先生编著的《中国树石盆景》,该书全方位地介绍了树石盆景的历史与发展、树石盆景的用材、树石盆景的制作、树石盆景的养护管理、树石盆景的艺术表现以及大量的名家作品赏析,内容通俗易懂,理论结合实际,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树石盆景是以树木、石头、水、土等为主要用材,经过精心构思、加工、组合和培养,在盆中融合为景,借以表现树石一体的自然景致,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盆景类型。

 本栏目将连载由张志刚先生编著的《中国树石盆景》

    树石盆景自古就有,其发展过程与园林、绘画等传统艺术一脉相承,秉承民族文化精髓,凝聚文人写意情思。树石盆景的历史渊源在我国盆景发展史上,树石盆景的出现并不比树木盆景和山石盆景迟,应是齐头并进、相辅相承的,从大量的史料记载中可以佐证。 

 

     唐代章怀太子墓建于706年,发掘于1971年,在甫道东壁的壁画中,生动地绘有一“侍者”,“双手托一盆景,景中有假山和小树”(图1)。黄色浅盆中,数石堆积,树木娇小艳丽,石面附生青苔,这种盆景表现的内容已经接近当今的盆景,相当于现在的水旱式盆景,整体以石衬树,树石相依,共同成景。从侍者双手托盆景姿态的谨慎程度看,盆景即便在当时的宫廷中,也不是常见的摆饰品,可能为当时具有很高价值的珍稀品。  

 

    章怀太子李贤墓壁中描绘的盆景形象图,是我国盆景发展早期的重要资料,也是关于树石盆景最早的记录。 

 

     宋徽宗赵信在艺术上是位很有成就的皇帝。他喜欢太湖石、盆景及造园,曾作数幅描绘奇石、盆景的绘画作品,有的遗留至今。日本根津美术馆收藏有宋徽宗的《盆石有鸟图》:椭圆形盆中放置一瘦、透、漏、皱的奇石(类似小型太湖石),石头基部点植数丛石营蒲,石头顶部一鸟停立。虽然盆中没有树,但这种草石合植的形式也是今天树石盆景的一种(图2 )。

 

     元末明初诗人丁鹤年的《为平江锡上人赋些子景》,诗中写道:“尺树盆池槛栏前,老禅清兴拟林泉。气吞渤懈波盈掬,势压控桐石一拳”,细品诗意,描写的也是树石盆景。 

 

     另有元代画家李士行( 1282-1328)的《堰松图》(图3),细致地描绘了一件松树附石盆景,老干虫L枝,悬根露爪,古意盎然,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盆景形式与现代盆景已很接近。 

 

   明代佚名仿仇英的《春庭行乐图》中,也生动地描绘了一大型树石盆景(图4)。盆为石头雕琢而成,并配带底座,盆座一体,纹饰清晰。盆内松石相依,生动多姿,向背分明,古朴自然。石头类似于英德石,皱纹多变;松树斜曲有势,枝千苍劲多变,其姿其韵值得我们借鉴。 

 

   清代园艺家陈误子在《花镜》中写道:“近日吴下出一种,仿云林山树画意,用长白石盆或紫砂宜兴盆,将最小柏、桧或枫、偷、六月雪或虎刺、黄杨和梅桩等,择取十余裸,细视其体态,参差高下,倚山靠石而栽之。或用昆山石,或用广东英石随意叠成山林佳景。”由此可鉴,至清代盆景已发展成熟,用材多样,形式多采,文中所述为多树种合植的树石丛林盆景。   

 

   清代画家丁观鹏在《宫妃话宠图》(图5)中除描绘两盆大型兰花盆栽外,还完整细腻地勾勒了一树石盆景,盆内松树与石相依成趣,生动自然,与今天的盆景相比,毫不逊色。更难得一见的是“景、盆、架”三位一体,得体大方,反映当时盆景已成为宫廷的日常陈设,并且盆景制作水平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  

 

    以上列举了几例有图为证的史料,像白居易、王维、苏轼、陆游、仇英等不同时候的很多诗人、画家、文学家对盆景的文字描述和画作还有很多,在此不作赘述,但从诸多史料可看出: 

 

   (1)树石结合的盆景,自古已然。附石、水旱、丛林组合等很多形式早已存在,以附石、点石类为多。

 

    ②树石盆景的陈设多现于庭院、厅堂布置,并且结合自然环境,陈设到位,以此推断盆景与园林这对姊妹艺术的渊源,其发展过程也是相辅相承。

 

    ③古往今来,盆景的创作、发展乃至欣赏离不开文人、画家的参与,因为这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更是一门贵族艺术,有经济基础和人文思想的渗透是盆景艺术得以发展提高之根本。现代树石盆景的发展    现代的树石盆景较之古代又有了更大的发展。 

 

   1956年,苏州的周瘦鹃(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周铮合著出版《盆栽趣味》,在<盆栽和盆景、盆植的区别>一节中记述了关于“盆栽”、“盆景”及“盆植”三者之间的区别。    “盆栽的树木,经过了艺术的处理,加工剪裁,调整树形,使它具有老树的苍古的风格,这样才可称之为盆栽。盆景……以绘画作比,等于画一幅山水或园林,又等于把山水胜景,缩小了放在一个盆子里盆植就是上盆的植物,” 

 本栏目将连载由张志刚先生编著的《中国树石盆景》

     文中所指的“盆栽”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树木盆景,而有山有水的“盆景”系指今天的树石盆景和山水盆景,周老先生特别强调的是“盆景要能入画”。书中还有4幅关于盆景的插图“春、夏、秋、冬”(图6),各具“画意”,画面中的盆景有树有石,有情有景,形神兼备,主题鲜明。从图中可见周老先生的深厚艺术修养及对树石盆景研究的深刻,遗憾的是他的很多盆景作品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仅存“牧马图”、“金雀”被友人收藏。

     

            1969年,香港伍宜孙先生所著的《文农盆景》问世,书中不乏个性独具的树石盆景,这些盆景形式多样,组合得体,富于新意,趣味横生。该书先后印刷数万册分赠世界各地,最早将中国的盆景宣传推广出去。该书在1976年再版时,增加了“盆景艺术纵横谈”,文中对“附石盆栽”作了专述“附石(日本称为石付)是盆栽中别创风格,而属于盆景一类二不论于石间附以树木或花草,只要配合适当,不仅能充分表现自然美景,且更富诗情画意。其著者,跨谷悬崖,磐根峭壁;或突出孤岛,或峰峦寄生,或岭头孟立,或岩石攀依。缩龙成寸,置之庭院厅堂,不独室有山林趣,更使人有坐游山丘岩壑之感。”  

 

    1979年9月11日,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园林绿化局在}t京北海公园举办了“全国盆景艺术展览”,这次展览意义非凡,为中国盆景的复苏、发展吹响了号角。

 

    1981年,’‘中国花卉盆景协会”成立,并于1985年在上海虹口公园举办了“第一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贺淦荪先生的大型树石组合盆景“群峰竞秀”(山水组最高分)及赵庆泉先生创作送展的水旱盆景“八骏图’.(水旱盆景最高分)分别以最高票获得一等奖;同时展出的殷子敏先生的树石写意盆景’‘丛林狮吼”也荣获一等奖,另有汪彝鼎、林凤书、华炳生等先生的树石作品也获得佳绩。这些作品的问世使这届盆景展会增色不少,给古老的中国盆景带来了一缕春风,同时这些新颖的树石丛林盆景也引起盆景爱好者的广泛关注,赞誉有加。 

 

   在接下来第二、第三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中,优秀的树石盆景层出不穷,在众多优秀作品的感染下,很多爱好者都加入到树石盆景创作这支队伍中来。

 

    1996年5月,贺淦荪先生在湖}t咸宁主持召开了华中地区盆景学术研讨会,主题是(论树石盆景》。《花木盆景》1996年第5期也全文刊发(论树石盆景》,贺先生从不同的视角阐述“树石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树石结合是中国盆景发展的必然趋势”,并高度概括地提出发展树石盆景的八个“有利于”—“有利于充分表现大自然丰姿神采、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有利于展现民族艺术特色、有利于展现时代精神、有利于中国盆景走向世界、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盆景艺术美的创造和有利于栽培技艺的提高”并指出,“树石组合盆景能充分表现自然美,高度创造艺术美和意境美,传自然之神、作者之神于一体,熔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于一炉,既弘扬民族文化,又展现时代精神,是中国盆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盆景艺术创新的主攻方向,是让盆景艺术真正步入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 

 

     文中还总结了树石盆景创作的18种方法。这篇文章的刊发在全国盆景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湖北)掀起了一股树石盆景创作热潮。

 

    1997年10月,在扬州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组委会第一次将“树石盆景”作为独立一类参展参评,在65件金奖作品中,树石盆景占11个,在数量不占优势的前提下获得这么多的高奖,可见树石盆景的发展之迅猛和感染力之深。

 

    三十多年来,中国盆景的发展如火如茶,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又到量变,取得了飞跃的发展。树石盆景也由简单的几种类型发展到十多种,且形式逐渐复杂而多样,艺术表现力不断挖掘提升,成绩斐然,具体体现于以下方面: 

 

   盆景表现形式的拓展,扩大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首先是很多新形式的出现,例如景盆及砚式盆景的推广等丰富了树石盆景的表现形式;再者是传统形式的发展,如水旱盆景通过赵庆泉先生的不断创新,发展了很多形式,从而大大提升了水旱盆景的表现内容和艺术魅力。

 本栏目将连载由张志刚先生编著的《中国树石盆景》

    2、用材的多样化,促使了作品内容的丰富。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用于树石组合的树种及石头种类很多,所以即使类似的表现形式其作品的表现效果也各异。

 

    ③树石盆景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极大地推动了树石盆景的传播发展。例如贺淦荪先生提出的“景盆法”,赵庆泉倡导的水旱盆景都有具体而详尽的理论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广大爱好者的参与。 

    

     

   (4、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涌现了大量富于诗情画意而有深度作品。树石盆景实际属文人艺术,不管是附石盆景,还是水旱盆景等其他类型的树石盆景都离不开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的支撑。像“风在吼”、“海风吹拂五千年”、“八骏图”、’‘烟波图”、“古木清池”、“富春山居”等作品艺术内涵厚重,意境深远,堪称典范。中国树石盆景今天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广大盆景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和传承,其中导师的力量至关重要,当前对我国树石盆景发展推动最大、贡献最大的是伍宜孙、贺淦荪和赵庆泉三位大师。

 

    伍宜孙先生一生创作、收藏了很多优秀的树石盆景作品,晚年又集结成册,出版《伍宜孙盆景集》,分赠世界各地院校、盆景协会等组织机构和同好,宣传和展示盆景艺术之美;1985年,又将很多凝聚心血之作品分赠法国、美国、加拿大及国内部分院校和公园,公开陈列;2000年5月1日,设立“文农盆景”网站,将国内的优秀作品及个人作品上网,向世人全面展示宣传中国盆景艺术,其中的很多树石盆景都是经典之作。  

 

    贺淦荪和赵庆泉先生数十年来不但自己身体力行地创作大量优秀作品,还言传身教数十次参与全国培训班教学以及主持全国盆景学术研讨会,倡导树石和水旱盆景的发展。

 

    另外,香港的黄基棉、吴成发,湖北的冯连生、邢进科,山东的梁玉庆、李云龙,海南的刘传刚,广东的韩学年郑永泰黄就伟,江苏的张夷,浙江的林鸿鑫等大师以及上海的庞燮庭、盛影蛟、唐敬丝,江苏的孟广陵. r}*}新华、郑志林、汤坚、严学春,湖北的唐吉青、郑绪芒、杨作祥、赵德发、张光前,湖南的杨光术、夏建元,河南姚乃恭、张顺舟,山东的张宪文、王宪,香港的黄就成,四川的张重民、杨永木,重庆的马培、田一卫、陈荣国、张年体,浙江的赵谷云、应日朋,福建的陈汉农,云南的许万明,安徽的张志刚,海南的王礼勇等先生多年来也积极参与树石盆景的研究和创作,都有很多优秀作品产生,为树石盆景的发展推动做出了一定贡献,在此不一一列举。 

 

   赵庆泉大师从1980年开始出访国外,并在法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了一百多场的水旱盆景示范表演;前WBF「世界盆景友好联盟主席胡运畔先生以及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吴成发、黄就伟、刘传刚先生也多次赴海外宣传中国盆景,作树石盆景示范表演。他们对宣传中国盆景和让中国盆景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图7一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