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中国盆景的大舞台上,现在就自然流露出以树石盆景为代表的、颇具诗情画意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盆景正在不断出现,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和流派。这一大的风格和流派,是在各个人风格和地方流派豹基础上而存在、而发展的。不能因为中国盆景的大的风格的存在,而否认各个人风格和地方流派的存在。我们承认和鼓励风格流派的存在,并不是鼓励盆景艺术工作者将历史已经证明了的束缚盆景自然生机的技法和形式继续发扬,而是鼓励将旧的和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程式丢掉,去追求自己新的个性,形成更具时代特征的个人和地方风格。这也是“流派要流”的道理所在。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我国的文艺方针,百花齐放的目的是为了推陈出新。那么,为了中国盆景艺术之树常青,认清什么样的盆景才是我们应该大力推崇和发扬的创作方向,是非常必要的。提出树石盆景就是中国现代盆景的观点,是有其充分的依据的。
1、久远的历史渊源
盆景起源于中国,后传至日本及世界各地。细查目前世界各地的盆景,绝大多数是树木盆景,树石盆景如凤毛麟角。赵庆泉先生和其它盆景学者多次在国外讲课和操作示范表演,几乎也是限于树石(水旱)盆景。除中国以外的其它地方,树石盆景较难寻其芳踪的原因,是与外国人一般有“盆栽就是栽,与石头毫不相干”观点有关。
这种观点现在虽然有所改变,但是远不及中国树石盆景的普及程度。中国形成树石盆景民族风格特征的原因,是与中国有悠久的石文化历史、坚实的石文化根基和庞大的赏石、藏石、用石队伍不无关系。
中国古代对石的崇拜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民间有“女蜗炼石补天”和“米癫(莆)拜石”的传说;画中有对石的描绘和题款:“万古不移之石,千秋不变之人”(郑板桥题):书中有对石的论断:“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宋.杜给著《云林石谱》);生活中则更有石刻、石雕、石窟、石佛、石林、石磨、石印、石砚等物品;思想观念上,古人还将“道”、“易”思想附于石上,曰:石有石德、石信、石贞、石灵、石恒、石寿;古人对石用于园林、书画、盆景中,也有具体的要求:“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旁之石宜瘦,盆中之石宜巧”。可以说石文化已普及、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树石盆景在中国古己有之。盆景界人颇为熟悉的在陕西乾陵出土的唐章怀太子墓雨道东壁画中的侍者,手捧的树石盆栽,黄色浅盆中置数块巧石,石上附生两株小树,可见唐代已开始制作树石盆景了。从唐吉青先生提供的《松院闲吟图》(明·张端)画中可以看到,也有大型树石盆景:白色长方浅斗盆中,有一险峰状山石置于盆的中间位置,在其旁种植一株青松,主干依偎山石,枝绕石之左右。本人持有的《马胎画宝》中“美人百态图”的“二乔”一画(见图一),画面左下角,置一根艺几架,架上所呈卧石,凿成石盆,一株虫L曲多姿、穿插巧妙的悬崖式梅花植于其中。
正是中国石文化的历史渊源,使现代中国盆景出现了日臻完善的树石盆景类型。它是民族文化之藤上结出的艺术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