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获得该黄杨信息是在1999年《羊城晚报》的报导,2000年又在《中国花卉盆景》第3期见刊,2001年当地的顺德报也进行了报道。在此期间,附近盆景园场陆续收到了派发该树的推介信息。据记载日:“该树高2.7m,覆盖面积9m3,行内专家鉴定树龄500年,根古蟠虬树姿优雅,下雨之前树会出现雨珠,晚间如荧火虫般闪光。”由于未见实物只观图片,盆景坊间已有好奇、议论和疑惑:500年的树才这么大?树显雨珠与荧光,有此灵气?
收藏此树后,笔者曾先后向原收藏者了解几个方面情况:如何发现此树及树木生长于什么环境?树的形态为何生长得如此苍劲曲虬,树龄又如何断定?树显雨珠与荧光有什么特定条件?转让价多少,为何转让等。原收藏者解答说:发现树者另有其人,他们也是附介绍费才被带得察看;他们见树惊奇,决意收藏。然而树主已外移海南多年,村中已无亲属,且无意出让此树,他们多次电话商谈都无果。
收藏者之一的陈汉昌先生曾经专程到海南与树主再谈,树主年岁不轻且身体欠安,但仍然无意出让祖传之物。无果而回后,他们依然不放弃又再多次接洽。此番商洽历时数月,商谈信息不意传出,引发了心术不正之外人偷挖,所幸被村民及时发现,图谋未达。没料到这小偷不轨行为却改变了树主的意愿,乡中已无直属家人,难保再有不轨,促成了转让,费不少波折。树转让是10万元,加各种费用约13万。
该树植于一大户人家门前,门前有栓马石。据村民回述已好几代人见证此树,以此推算树龄有几百年,因当地小孩时常攀爬、长年累月的践踏,把枝杈压平而横向生长,方形成如此状态。雨珠与荧光一说乃是听村民所言。
这作答,是否仅仅只是口耳相传与推测7又不解,栓马石应是大户人家才有,大户人家门前保存得这树也合情理,但广东地区历史上并无骑马代步风气,难道此地靠接外省方有此习俗?至于树龄这又如何举证?这次走访,得到了部分真实的信息,对该树的形成条件也有了推理性的认知。
小山村四面小山环抱,成一小盆地,小溪常流,其清新空气与充沛的湿度非常合适黄杨的生长。此地空间开阔,数十米内无高大物体,最近的大建筑物也只十数米外的三四米高的祠堂,他们可能把此误作大户人家,石柱桩也误作栓马石吧。该树所处环境空旷,独木而生,四面沐阳光雨露可均衡生长,没有丛生树为争阳光而竟直徒长,这是天然的条件。祠堂是村中公众活动的主要场地,祠堂前的地坪也是小童聚玩的地方,此处唯一的一棵树,便成了小童日常攀爬的“玩物”。黄杨枝条坚韧,自幼树起便承受着数代小童的踩压,导致枝条横向且顽强生长。数代小童的攀爬踩踏,折又复长,日积月累,旷日持久形成了婉转交错蟠曲多变的枝条,至今踩踏迹象仍明显。这小童行为却是无意的天成造艺,我收藏后改题《夭人工物》,这“人”是意表小童,离开了小童攀爬踩踏绝不可能生长成如这般的形态,再加之历数百年的风霜雨露雕琢,岁月留痕,这是自然与人为的巧妙杰作,天人共艺锤铸成神奇工物。
从我翻拍的一张移树前的图片来看,虽只有局部,却仍然可看到该树生长旺盛而无护养的野生状态。此树处于公众活动场地,主人亦远离家门无看顾,在以草木树枝作柴火的山村,这么多年没遭到人为有意与无意的破坏、风霜雨雪天灾与虫蛀蚁啄的祸害,没一条枯枝腐托,健康完美生机勃勃,那是幸存与神奇,也体现出这黄杨品种极良好的生命力。
去到实地,原先的疑点得到释惑,却生发一个更大的不解。传统的观念中,祖祠是宗族祭祀拜祖场所,选址筑造讲究风水。该祠堂虽未像一般祠堂于前方挖圹纳水,却也有一条常流小溪,门前的树木一般被视作风水树,偏远山村的风水信仰应更浓,树木应是不可随意移动的。
但这番转让,不单是把树移动,更是转手易主。十多年前的十万元不算少,此番卖出对方竟毫无异议,也无人提出要分得一元八角,本次与三位村民闲聊也全无提及,这只有公认是私有物并且对该树移动无损风水的前提下才可以顺利运作。私人初植才能确定是私物,几百年生长于祖祠前的树已历数代,难道有立字为凭?盛此树先于祠堂已有?数代后,初植人已开枝散叶,人丁兴旺,俗语说“拆间祠堂分不到一块瓦”,莫非这树却独有继承者?挖树装车哄动小村却转让顺利,连串不解萦绕心头。静思,唯自我推理释疑,感悟到此乃历代村民的和睦、懂理、守约、朴实的民风体现。疑惑遂消。
据资料介绍,黄杨耐阴喜光。我第一次去到大埔专门了解黄杨的养护方法,他们建议半阳散光的环境为佳。我看原收藏者家及他们附近几个养植黄杨的盆景场,数量不少,全是山采雀舌黄杨,有地植有盆养,半阳比全日照的生长状态确实好上很多。作为经验我架棚布50%透光率的遮光网,盛夏时喷雾加湿。
收藏初的前几年,我放植于市郊花场,但几年后搬到公司摆放。在公司不宜架阴棚,四面受阳,生长却比花场好,我与盆友当时分折:花场靠公路,可能受汽车的废气影响。但通过这次探源,我却多了点体会,该黄杨幼树始,几百年都处于四面受阳之地,附近无遮无掩,已适应了受阳环境,阴棚反而改变了它原有的生长习性,适得其反。至于树的年岁,这次探源了解也没能得到村民的解答,笔者收藏前后,分别有350年与500年的报导。
原收藏者估算树龄为580年,几百年段算至十位数没有依据如何作证,几个年岁应都只是估算成口耳互传,此树我收藏至今,鉴赏的各方人士也不少,多有议论,但都缺一个权威性的鉴定,近年经多方类比后,我与盆友也有一个推理的估算。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