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笔者心血来潮,以对节白蜡为主材,制作了一盆水旱盆景《故乡的河》,虽然布图简单,却弥补了我心中的遗憾与失落,也表达了我对故乡、对亲人的眷念之情。现将制作过程简述如下,请同仁多提意见,以求作品日臻完美。
一、选材
1、主树。原是一株高120cm、一本三干的对节白蜡。它有伟岸的树干、硕壮的隆基、强劲的根爪,然而三干并列,而且主干太高,笔者对它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造。首先锯掉中间一干,只留下左上方的主干和向右的大飘枝,然后将主干的高度降低到80cm左右。大动作之后,便粗扎细剪,逐级养枝,使片中有片,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形成了现在的树相(如图l)。
2、树。两株小对节白蜡由笔者扦插多年,桩体基本成型,枝条老到,皮色与主体树基本一致。
3、小草。两棵半木质化的小草。
4、石料。钟祥山区特有的北山石。石质坚硬,石色自然,石体凹凸不平。
5、配件。陶质小桥、小船。
6、盆景。120cm长的仿紫砂水泥浅盆。
二、制作
我原想用千层石制成景盆,将树体置于其内,但因石料短缺,不能如愿,只得全土为丘,将主树植于其上,在主体树下栽株小树,大小对比强烈,以突出主体的气势,河对岸再植一株小树与主树呼应:远处,以草代木的双干增强了景观的深度和远度,再摆放小桥、小船,以加强恬静的气氛,增添生活的情趣(如图2)。
面对图2,总觉得不足之处较多。首先,主体树所处的土丘堆得过高,不自然:其次,画面的色彩较灰暗,不明快;另外,景盆太粗糙,档次低。我决意重新制作。
1、降低土丘高度,使之与河岸的高差相协调。
2、变夜景为昼景,使色彩明1央、自然。
3、换水泥浅盆为120cm长的汉白玉浅盆。这样,不仅提高了景盆的档次,更重要的是能突出河岸的蜿蜒,凸显河水的平静、清澈。
笔者劳作完毕,面对改制后的作品越看越熟识,越看越亲切。虽然盆内土丘上的大树不是当年故乡山坡上的大槐树,但是两者的树相极为相似,蜿蜒的小河,也真像故乡郊野的那条河!
童年,我常和小伙伴们在树下纳凉、远眺,在河里凫水、嬉闹:青年,母亲送我到河边,搭上小木船,顺流而下,到异地求学,回首望,泪眼朦胧,只见古槐树下年迈母亲瘦小的身影:老年,退休回家,重返故地,古槐还在,小河依旧,我在树下小憩,在河边徜徉,回味着那远去的岁月……因此,这件作品就定名为《故乡的河》(图3)
童年,我常和小伙伴们在树下纳凉、远眺,在河里凫水、嬉闹:青年,母亲送我到河边,搭上小木船,顺流而下,到异地求学,回首望,泪眼朦胧,只见古槐树下年迈母亲瘦小的身影:老年,退休回家,重返故地,古槐还在,小河依旧,我在树下小憩,在河边徜徉,回味着那远去的岁月……因此,这件作品就定名为《故乡的河》(图3)
《故乡的河》,虽是一盆平凡之作,但却是笔者的心声之作。故乡的河啊,昼夜不息的东流水,承载着我人生的甘甜与苦涩!
《故乡的河》,会时刻唤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对慈母的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