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
山石的配置,也就是整体山水盆景的空间布局,同样也是立意所指导的。山石的配置要讲究整体感和协调性,既不能过于臃肿,也不可太杂乱无章,要做到整而不孤,零而不散。在整个山水盆景当中,只能有一个主体,其余客体都要服从这个主体。这种主次关系主要反映在主峰与次峰及散点矶石的对比,欲使主峰高大,则次峰需矮小;若次峰略显高大,则会在视觉上降低主峰的高度,从而达到以小见大,以大见小的效果。
在大小对比的处理上,散点矶石的应用会增强整体山水空间的深度与序列,海派山水盆景的水形营造往往通过散点矶石来表现水体层次的引流与集散,丰富了水形和水面的变化。此外,散点矶石的应用,不仅增强主客峰的空间感,更增强了山体的延绵起伏,使整体山石错落有致。
海派山水盆景的空间布局还非常强调远近关系的处理,一般来说主峰群为近景,远景在体量上不可压过近景,且近景也尽可能不要遮挡远景,才能增强整体山水空间的层次感。中国画讲究“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在海派山水盆景的空间布局当中更是如此,主景群峰错落,但不能显得过于臃肿;配景留白点缀,也需紧凑有致。
总之,在山石的配置当中,要考虑多项要素,要处理好虚实、零整、主次、高矮、大小、远近、疏密等各种矛盾,按照主题立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将整体的山水格局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胶合
胶合的材料一般使用水泥、黄沙及801胶水,配置比例大致为2︰1︰1。为了使胶合效果更为自然,对于一些彩色硬质石材,一般会事先在水泥中加入一定量的颜料色粉。如斧劈石和黑色灵璧石的胶合会加入黑粉或墨汁。对于红色斧劈石或者黄色木化石,则会加入红粉或者黄粉。对于软质石材的胶合,一般将同类废弃石块打磨成石粉,待胶合完成后再将该石粉铺撒在水泥上,使得胶合处与山石浑然一体,不留人工痕迹。
在山石胶合前,一般先在平地或盆底铺一张塑料薄膜,这个步骤也可在山石配置前进行。山石胶合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先前配置好的山石打散,在塑料薄膜和山石交接处抹上水泥,然后重新一块一块拼接而成,这种做法往往会使整体山水形态与之前配置时有所细微的差异。
另一种做法是在山石配置时已将塑料薄膜铺好,在不大移动山石的情况下,直接在山石相接处抹上水泥,这种做法基本不会偏离之前配置好的样式,但对胶合的手法要求较高,需要技法熟练者才能胜操。在山石胶合时,要上下左右磨合,对于空隙较大而不平稳的地方要塞入小碎石,加强稳固,并将多余的水泥刮尽,尽量不残留。在胶合时,水泥用量不能过多,但也不能过少,不然山水盆景的后期保存效果不佳。
此外,在山石空隙处也要注意植物栽植凿预留。同时,对于像龟纹石纹理特别明显的石材,在胶合水泥未干时,可以用工具在水泥上勾勒出与其相同或相近的纹理。待全部山石胶合完后,可以用软刷蘸水,轻轻刷一下胶合处的水泥,使其胶合得更加自然和牢固,同时也可以刷掉粘在山石上的水泥。
石地下的塑料薄膜并刮除特别不自然的水泥痕迹,每日多次浇水,保证胶合的牢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