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松盆景的独特个性令盆景界人士一见钟情,近年来"黑松热”悄然兴起。然而,黑松盆景栽培技术含量高,制作难度大,耗费时间长,让许多爱好者望而止步,浅尝辄止。但其独特的魅力无时无刻不在牵引盆景爱好者探索的脚步,相关技术、经验常见诸媒体,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联系自身十多年来对黑松盆景栽培的体会,发现一些介绍使初涉者易被误导,梳理一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在采桩及造型时间方面,普遍观点认为,黑松挖掘造型时间在秋、冬,春初,最好时候在大寒到立春前,理由是这段时间树木处于休眠、半休眠或者刚刚萌动期,此时采挖移栽或造型,对树木本身影响不大,因为气温低,树液流动缓慢,能保存固有的元气。
殊不知松树属于针叶树,它与阔叶树种习性截然不同,虽然只要掌握得好,黑松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挖移栽,但最适合的季节其实还是春夏两季,以云贵高原气候特征为例,最好时候是清明至端午前后,三伏天只要保湿好,效果也是理想的。秋、冬气温下降,黑松体内的液汁活性也随之降低,尤其在深冬几乎不流动,这一时候采挖移栽,成活率最低。
秋、冬采挖移栽黑松,大多也要到来年才生长,其长势往往还没有来年气温攀升后采挖的好,枉费时间。同样,黑松造型适宜在生长期进行,春季随着气温不断上升,黑松生长速度不断加快,松笔萌发到未完全放针之前造型最为合适,这一时候黑松生命力强劲,愈合能力强,即使对较大主干拿弯,纵有撕裂也无妨。
造型时对枝、干留下的伤口周边的皮质容易乳化隆起,形成"马眼”,缩短了成型时间。在对较大断头处理方面,许多盆友喜欢用愈合剂涂抹雕刻留下的创伤面,习惯用石硫合剂进行防腐处理,其实,松树油由于粘稠,容易凝固,其本身就是最好的愈合剂,用愈合剂与不用愈合剂处理的断面相比较,前者往往比后者皮质乳化慢,这或许因皮层受愈合剂抑制的缘故。
松树盆景与柏树盆景对枯枝处理有所不同。石硫合剂处理过的松树盆景“神枝”,就树相整体而言,色调不统一,乳白的颜色过于抢眼,有失松树天然狂野的特殊韵味。在对树桩求活方法的认识方面,众所周知,玩盆景,树桩求活无疑是基础的基础,通常情况下,针叶类盆景素材比阔叶类盆景素材移植成活率低,特别是较大的松树移植技术难度更高。民间自古就有"能种活松树,别的树就不在话下了”之说。松桩下山求活,主要有采挖和栽种两个方法。
目前相关技术对如何栽种研究得较多,包括菌根土培育使用等技艺已日臻成熟,而对采挖这一环节探讨较少,原因在于采挖松桩存在桩材生存环境、采挖经验等诸多变数。不少所谓的"经验’’认为,采挖山岗尤其是岩缝里的素材最好,这样的观点大多出自专门购买二手桩材的玩家。试想,岩缝里的素材,十有八九不能带土球,对于5年龄以上松树而言,不能带土球移植存活率基本为零,因为土壤里有其生长需要的共生菌,这一点毋庸置疑。在山野采挖松桩,首先观察桩材本身健康程度,考虑采挖后去留枝叶的多少,评估所处环境能否带土,带多大的土球,土球是否结合得较好等等,做到心中有数。笔者凭多年采桩培育的经验,通过观察就可以判断原始松粧移植成活的胜算是多少。
山野采挖松桩,土球要规范,切根要准确果断,土球范围以外的根全部裁掉,根□与泥球外围平整,对于较大的根□,随手用现成的泥土封上。别迷信封□胶等现代产品的使用,要相信泥土比封□胶更具亲和力,用编织袋等透气的材料包裹,然后用伸缩性好的胶带捆扎,切忌土球松动,这一步非常重要,否则前功尽弃。采桩环节比栽植过程重要,桩材采挖得当,其移栽成活就有了根本保证。对于松桩玩家而言,业内有"会采桩的是师傅,善于栽桩只是徒弟n慨叹。在管理方面,光照和水分往往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生桩入土,遮阳、树干保湿、每天浇水、输营养液等方法对松树栽培而言,弊大于利,许多来之不易的良材就是被这些所谓的"方法"及经验习惯毁掉,令人惋惜、痛心。松树移栽无需遮阳,因为它属喜阳植物,具有耐高温、耐干旱的生长习性,遮阳、勤浇水、输营养液这样精细化管理是不可取的,许多上好松桩死在桩主一个"勤”字,长时间遮阳、浇水过多是一大误区。至于输营养液是否有效,目前仍有争论,多年的实践告诉我,输营养液对松树移栽多此一举,毫无用处,实属故弄玄虚。
在树龄判断上,一些展会上的松树盆景,树径茶杯大小就号称八、九十年的树龄,碗□粗则称上百年,稍大一点便称数百年,这是不切实际的,我国是盆景艺术的发源地,最早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的唐朝时候,历史上由于战乱等原因,遗留下来的盆景几乎没有。不要说几百年的盆景,就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传世盆景都少之又少,弥足珍贵。盆景真正广为普及也才是30多年的事,山野自然生长与移植栽培的时间之和很难达到百年以上。
要知道,松树虽然生长较慢,但在自然条件下,百年以上是树就足够一人合抱,即使环境恶劣,茶杯大小的松桩不过20年龄,碗口粗的松材,充其最也是30多年。那种不切实际的宣传只能体现对植物学知识的欠缺和盆景艺术领域的浮躁。“玩盆景不玩松,到老一场空",玩松首先要知松,只有知松才能相松,最后达到品松、喻情于松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