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 如何制作一盆双干黑松盆景 - PenJing8
分享好友 盆景制作首页 盆景制作分类 切换频道

图解 如何制作一盆双干黑松盆景

2022-02-171010
  读了王选民先生的《关于文人树的思考》一文(见本刊2009年第12期),感触颇深,基本上弄清楚了日本文人树的发展状况,以及文人树制作的关键所在:“以形为辅,以神为髓,格调高古。”这是中国文人树制作的根本。所谓形,即外在的能够引起人们思想或思维的形态或形象,所以形是文人树制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没有形就不可能引入思考,更无所谓神。比如文人树的形状,从选树材时起,就必须注意,矮状的自然不可,弯曲过多的同样有失文人之风,包括后来的制作也必须能简则简,以简洁干练为形,以神为髓,进而达到文人树制作的目的。以前,我在论及文人画时曾经说过,文入画之始是文人士大夫的遣兴之作,后来,才逐步成为他们表达自身感受、宣泄思绪的一种心画。“寥寥几笔,草草而出神,以简练的笔触,表达其禅道寂灭的意趣,天人合一的境界,隐而不隐的士子之心。”

 
图解 如何制作一盆双干黑松盆景
 
(见拙文《对文人画与文人树的思考》,栽于本刊2007年第2期。)他们更多注重的是内涵,是自己要表达的思想,而非画鸡类鸡。文人树既然以文人名,自然应该和文有关,所以我们认为文人树应该以表达文人的思想为主,以内涵神韵为上,求自然、求神韵,要彰显画意,总体达到一种高古的格调。仅有瘦高的外形足不够的,没有灵性的树不可能是文人树。
 
我的一盆黄山松盆景,曾以《古松吟风图》为名参加过展览,后配以浅淡山水画作背景,自认为还可以,每每看过后总觉得还有什么地方不够。找不到原因时,就把古人的画谱找出来,从赵松雪、董香光到八大山人,琢磨他们笔下松树的韵味、逸趣,寻找自己盆景缺少的是什么。参悟名画之余,请朋友到家,一起品味,相互交流。特别是得到王选民先生的精心指导,终于悟出了它缺少的是什么——是精神、是格调。为了提高树的品格,我把原来向外的枝托②进行了大胆的回调,使它和主托①及顶有了明显的呼应态势(如图2)。其二,对主托①进行细致赋形,让枝片似有意似无意的错落开,透出画意。然后进一步使枝托向外延伸,增加树的飘逸感,吻合了古树吟风的立意
 
我的另一盆双干黑松盆景,是我比较得意的作品,双干曲折适宜,非常和谐自然,前后左右,立体感很强,当时取这盆树时,它的原主人因为它超高(135cm)而惋惜。其实,只要是好的作品,高低又有什么关系?中国盆景的限高令,本身是限制山野古树的滥采,目的是好的,效果却未必,中型树不同样是山采的吗?因一令而限制了很多高干树种的参评,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我唯一感到不太满意的是头部太重(如图3),可又不好处理,后来请教王选民大师,王老师说,文人树制作要注意几点:
 
细干要飘然有古意:二、用最少的枝数表现作品的意境;三、注意空间美。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把原有的枝托进行大胆的取会和赋形,彻底改变了原树的风貌(如图4)。自认为精华部分在于对结顶的处理和副干第一大托枝的造型。从图片上看,托枝①并不是很优美,这是照片的问题,从副干的高处旋转下行,恰如京剧中的长袖飘舞,回旋树前,非常优美,可惜照片无法表现清楚。
 
经过这样的调整,整体树相出来了,树势统一,格调高雅,为了进一步增加树的雅致,还精心培育了一钵小草,几架上铺帘,帘上置一钵小草,整个树后再挂一幅书法。并针对该树的树形题诗如下:我本山野物,今为案头珍。白云为故交,晨露偶来亲。长袖秋风舞,凌寒自然心。何须避朝市,小静自无尘。并请我的好友冯如林先生,制作成书法作品,悬挂于后。书法、诗词、松韵三位一体,最大程度地诠释出中国盆景的艺术魅力。

 
图解 如何制作一盆双干黑松盆景
 
 
好的作品,欣赏起来是一种享受,中国文人树更大程度上表达了一种个人的心灵轨迹,它应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作者自身的阅历。正如中国文人画,被誉为心画道理相同。所以,进行中国文人树的制作,就必须有“文”的前提。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盆景作者都是文人,但对文人们留下的作品不可不重视,至少要经常观摹唐宋以来的中国画,特别是中国文入画。体会作者制作的心情,解读他们要表述的心迹。


画家们留下了很多姿态各异的树,高雅逸趣的也不少,如果你能够从中感悟出些什么来,我们的文人树盆景制作自然会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如果说中国的文人树作品和日本的文人树作品有什么相通之处的话,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赖于生发的文化根源是相通的。

比如日本国画的前身便是师法的中国画。日本书法和中国书法同样有很多相通之处,中国美院教授陈振濂先生在其《日本书法通鉴》中对中日书法史发展特征进行比较时说:“江户时代的文人画倾向与明代文人士大夫之间可以说采取同一模式”,很多地方继承了中国儒家思想。所以反应到文人树的制作上,大都似文人孤高的品味为其追求的精髓,树相冷寂,品位高雅无凡俗气。
 
如果一味地认为,只要瘦高就是文人树,那反而落了俗套,成为笑柄。我的两盆松树盆景,是我这些年在文人树盆景制作上进行的一些尝试,还很不成功,希望更多的朋友加入到文人树制作的行列,共同推进中国文人树盆景的制作,让深厚的中国文化在盆景制作中闪出光芒。让我们的盆景蕴含更多的中国元素,更具民族特色,这才应该是中国盆景的振兴之路。(编辑/刘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