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盆景方法 三 形神兼 第二节 - PenJing8
试论中国盆景方法 三 形神兼 第二节
2017-10-08 11:04:11  浏览:13
      好盆景如同一篇妙文,我们读出枝法的长短、宽窄、浓淡、疏密、起伏、奇正、强弱及呼应,固然必要,而仔细体察,盆艺者通过枝法的疾徐,轻重、方向、意图抒发出来的情感和修养,则更为必要。要去挖掘、发现、领悟,领会用眼睛看不到的、含蓄隐藏的神。


无神之形唯之匠气;无形之神唯之空谈。神有时是物象固有,有时是主观推断,有时是即时感概,神必附形而出。而形不在多与少,到就好。有时夸张,有时简约,有时繁杂,无一不为其神,一个从艺者一辈子都在这两个问题上排徊,最苦恼是神不能现。这个最是关系到作者气度,与思维有关,与修为有关,与形的表达能力有关。于是读书,游历,观物,苦思,而得神来之笔!

 

 

 顾恺之说:传神写照,尽在阿堵物中。于是,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四白龙不点眼睛,点睛则二龙破壁飞去。 无他,神之至也。故六祖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风幡都是形质,心动方为神至。就像众人都以黄山当范本作山水,有人做山只是山,有懂山的人做山显幽奇。幽奇就是黄山的神了,这是“物之神”。但这些懂山的人做的黄山也各各不同,或者幽胜奇,或者奇胜幽。这是因为个性和修养的不同。这个就是“我之神”。方法可学,但个性是学不来的。

 试论中国盆景方法 三 形神兼 第二节

        从一盆盆景中大体可以看出作者的修养,文采,性格,甚至年龄,性别。这里面牵扯一个情的问题,境是景与心相合的产物,也就是说境就是情景.所以有景而无境就等于有形而无型,而显匠气.以情喻景表现为写实,借景抒情表现为写意。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见自我神韵.不见字形惟见神采。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离不开情。其实古人讲的反而是物我两忘,才是最好状态。所谓:“画无心则成。”“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才不做作,才能不露做手,宛若天成。
   古人说“游嘻于艺”。艺之一道,其主要职能是言情遣兴。再高超的技巧也是为感觉或情感服务的,这叫有感而发。否则,纵使手艺精工,色彩富丽,辞藻华美,音声灵动,也不过言之无物,味同嚼蜡而已。
 

 

      某些方面中国盆景和围棋差不多,是个高尚的智力游戏,其材质也简略,其变化也无穷。千载之下,聪明才智之士,沉浸其中,作精神锻炼,智慧陶冶,其乐也融融。法曰:宁输一子,不失一先。击左则视右,攻后则瞻前。有先而后,有后而先。两生勿断,皆活勿连。阔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与其恋子以求生,不若弃之而取胜;与其无事而独行,不若固之而自补。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凡敌无事而自补者,有侵绝之意;弃小而不救者,有图大之心。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诗》云:“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棋诀之要犹盆树枝法伸缩挪让之理,善品者心自知之。

 

 

        形是神的寄托,以形写神是说形为衣,神为里。《庄子•天地》里面有个故事说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在寻找玄珠的过程中,理智的知;视觉优秀的离朱;逻辑思辨能力极强的吃诟;都没有找到。看起来迷迷糊糊的象罔却得到了。这说明艺术的欣赏通过形象思维,最高则是物我两忘的境界。


开始于感觉,通过变化多端的艺术想象才能得其神。艺术想象来源于艺术的抒情性。这种抒情性,在盆艺者做盆景之时,未必作意为之;而是势来不可遏;水来不可挡,感物而支,水到渠成。 下手之时,不必细论法理,不依定式,随手做去,当曲则曲,当直则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强弱有势,疏密有间,动静皆合乎自然。此之谓“神品”,庶几有之。
 

 试论中国盆景方法 三 形神兼 第二节

        板桥先生行款被喻为“乱石铺街”,乍看,大小参差错落,歪歪斜斜,忽长忽扁,完全不受拘束。但仔细检察,则是一气呵成,犹如银河溅天,珠湖泻地,气势贯穿,给人以气象万千的美感。有处仅存迹象,无处乃传神韵。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相生,计白当黑。”就是这个道理了。有评论者说王羲之的楷书如阴阳四射,寒暑调阳,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张旭书如神纠腾霄,夏云出岫;颜书如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苏轼书如古槎怪石,怒龙喷浪。在纸上并不见这些形态美的具象呈现,而是透过线性的节奏和韵律,让人兴起共鸣和想象,并由此共鸣中听到书法律动的声音,联想到书法中蕴藏的物象。所谓的“无声之音”、“无形之象”,正是对其抽象神韵的阐释和高度概括。

 

 

  作盆景亦当如是。以枝条的线性和石材的纹理来体现不同的节奏和变化,产生神韵。其轻重缓急,巧拙刚柔,可一一现于目前。 古人作画成文,一无定法。画画不同,文文不似。时人做树,有千树万树,我只一个树冠罩去。须为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