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盆景制作怎么入手的方法 - PenJing8
山水盆景制作怎么入手的方法
2017-07-05 13:03:52  浏览:33
■山东 枣庄 李新业 

 

内很多前辈、同仁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多读书,多向传统绘画和画论学习。怎么学?我觉得从美术史入手,这是一个比较方便也较为系统的方法。

 

    我与此书结缘已二十年了。二十年前,当我从蔡瑞邦先生(我的绘画启蒙老师)书橱里拿出此书时,并未想到会将它一直留在手边不愿归还,每念及此,总有一丝不安和愧意。好在他对书籍不甚介怀,而且我的数本大型画册被他借阅,至今也未回到我的架上——权作交换了吧,我这样安慰自己。

 

    那时的出版业远未像今天这样发达,寻找一本书的难度也不是今天的读者所能想象的,否则,一个爱书惜书的人,又怎会做出这样的事呢?

 

    依然清晰记得当初捧读的情形:边读边大段摘抄,不时还在欣赏的字句和自以为是重点的段落下面用铅笔划出,以强化印象。就这样,一部七十多万字的书稿在边记边划中读完了。大约十年之后,又读一遍,印象还是很好。

  盆景制作,说到底,是为了表现大自然,表现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

 

所以,当《花木盆景》“读书”栏目征集稿件时,第一时间便想到了它。因为盆景与中国山水画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很难想象离开了中国山水画的滋养,中国盆景发展会有一个良好的未来。恰恰,“读书”栏目开篇,赵庆泉先生便以一本《芥子园画传》为例,讲述了中国山水画对自己制作的深刻影响,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她与盆景的亲密关系。

 

    盆景之于山水画,就像鱼之于江河、飞鸟之于天空、树木之于土地一样,前者融入后者的怀抱,就会得以纵情遨游、恣意飞翔和健旺生长。

 

    盆景制作,说到底,是为了表现大自然,表现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的,并且从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与怀抱。与之同一宗旨,中国山水画历经一千六百年的发展,无论思想理论还是艺术作品,都丰富灿烂,高度成熟,圆满自足。在这里,汇聚了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绘画大师,也产生了无与伦比、对后世影响巨大的艺术作品,可谓人才辈出,经典林立,已得到举世公认并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亦占有重要位置。西方曾有理论家将古希腊雕塑、贝多芬交响乐和中国宋代山水画并称为世界文艺宝库中的三颗明珠。

 

    面对这样珍贵的文化遗产,当然是我们盆艺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和制作资源。    业内人士经常说盆景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也常常强调我国盆景中的“诗情画意”,且不说对我国同样辉煌灿烂的诗词歌赋、美文华章,我们有过多少深入和学习,仅就“画意”一项而言,又此书作者陈传席。陈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术评论家、艺术史学家,为写此书,他“遍览史籍,复奔波于各大博物馆、院,阅画万余。又尝溯长江,过三峡,登峨眉、越秦岭、涉巴蜀古道,游长安周遭,探秦坑唐墓……三登泰岳,四上黄山,六踏江南……凡古贤入画之山川水村,无不沿坡讨原,饱游饫看”。

 

盆景制作,说到底,是为了表现大自然,表现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

 

据其自述,他作此书,“非唯述各宗各派之始末递变,尤在穷其画风所成之原,更在披露山水画潜移民族精神之义。使人览者知之,画非小道也”,其志颇宏。正是在这宏大志向的激励下,作者才历经艰辛,潜心治学,为我们提供了一本通往中国山水画这座宝山的路径指南。

 

    沿着他的指引,我们能以较少的时间,对中国山水画的产生、发展、成熟、流变以及在这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种门派、画风、代表画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对一些代表画作有个直观印象;兴趣更深者,可以此为起点,搜寻、探究自己喜欢的画派和画家,进而由点及面,对整个山水画乃至中国画的全貌有一个深入、完整、系统的认识。

 

    这个解读过程,可深可浅,每人可从自身出发,量力而行。其实我读此书,与专业并无关系,纯是兴趣使然,随着参加工作步入社会,那段短暂(不足一年)的学画时光就告一段落了,然而打小就有的美术头趣一直不曾泯灭,于是就有了上面提及的阅读。说句题外话:读书未必学以致用,热爱本身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

 

    在兴趣驱使下,我还从蔡先生家中借回了许多古典画册(当然也都一一归还),任意翻阅浏览,倪云林、王蒙、石涛、宏仁、髡残、八大、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傅抱石、黄秋园……就是在那时进入我的视线并受到了我的由衷喜爱和追捧。其时记下的一段文字,似乎可为那段青葱时光留影:“立冬夜,偎炉浏览《中国山水画史》并读《黄秋园画集》,为画者才情所憾,五体投地。同时亦深感国画之这深、之恢弘、之博大、之精妙绝伦、之无以穷尽,虽不能至,心向往之1遂发想:莫不如于此翰墨书卷中终此一生,孤灯清影,纵笔使墨,任窗外岁月荏苒,笃悠悠,牵挂全无,听凭性灵的驱使,心的呼唤,无所求,无所憾,足矣。” 

 

盆景制作,说到底,是为了表现大自然,表现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

 

   文字虽然幼稚,却可见当时的震动与沉迷。

 

    有了感性认识,再来读画史,自然会亲切很多,也更能加深对以上画家的认知:循着这本书,我又慢慢“认识”了宗炳、李成、范宽、郭熙、唐寅、文征明……一个丰富奇异的世界在眼前徐徐展现。

 

    后来接触到盆景,随即想起山水画,觉得这盆中景致不就是画里的一个边角么,只是从表现领域和艺术成就看,不如绘画宽广与崇高。山永画里那绵延繁复的幽谷深涧,奇伟峻拔的峰石岩峦,苍劲郁勃或清奇秀润的林岚树木,宛转迂回的山丘、逶迤波折的汀渚……有着无穷的风姿,亦有无尽的意味,把它们其中一个侧面或边角裁截下来,便是一件绝好的盆景作品。

 

    所以我觉得,一位聪明的盆艺家,在汲取制作营养时,是不会置如此巨大的资源于不顾的。 

 

   业内很多前辈、同仁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耍多读书,多向传统绘画和画论学习。怎么学?我觉得从美术史入手,这是一个比较方便也较为系统的方法。以画史为纲,大踏步地向画家和画作走去,接受他们的熏陶和洗礼,这应该是在大自然之外,最重要的途径了。尤其是,由此锲入,浸淫得久了,可以让我们的关怀变得更为广大,目光也更深邃辽远,对一件作品进行品评时,往往会从更大的坐标系出发,把它放到较为宽阔的文化、艺术背景中去考量,这样,才不会狭于一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惟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