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是对作品照片的临摹图,重点复原树桩的枝干,按照片标明“飘长72cm”的比例推算,作品各部分尺寸标注于图中。本文看法完全以此图为依据,因为未见过原作仅凭图片观察难免有误,不准确之处望黄先生谅解。
作品命名“枯荣”,其最大的特点是根基部分非常好,尤其是裸露盆面的根显出岁月的沧桑和树的顽强。作品的不足之处笔者归纳有四:
(1)图-A干有A1、A2连续两个直角,较生硬;
(2)与树相比盆显得较小;
(3)主干(A)直径约16cm,但高度仅7cm左右,太矮,即使从下部空洞量至上部a、b干分叉处也只20cm,与主干直径比较仍不够“高”,树景全貌显得较为低矮压抑;
(4)干基部“枯”态不足,枝干叶片则较厚重“荣”得太过,树干“藏”得太多“露”得不够,未能较好体现“枯荣”的主题。其实人的视觉和心理对枯与荣的感受不是平均分配的,枯多荣少反觉得欣欣向荣,枯少荣多或枯荣相当则没有“劫后余生”的感觉。
笔者认为针对这几点不足,结合榆树的生长特性,提出以下几个修改方案。不一定要黄先生真的修制作品,只不过是想对盆景尤其是已定型的盆景其造型的可塑性多样性作点探讨而已。
方案一,改动最小的方案:1.主干A下部适当处挖空,A1角加工为非直角,使主干在视觉上变上变枯变高;2.a、b、c、d各干均疏剪,干顶部收小,b和d干遮住a干下部的地方留出较多的空白;3.盆改稍大,可仍用六角锥形浅盆。改后效果见图二。原作品轮廓线几为半圆形,顶角完全没有向上的张力故而没有挺拔之感,修剪后轮廓呈不等边三角形,有了上枝的势能,加上角A强烈的的张力并配合A1直角的消失和基部枯态的加强,树姿有了向右向上跃出的动势。虽然枝叶比原作大为减少,但却更为显得生气蓬勃。
方案二,1.同方案-:2.截掉c、d两干;3.A干项部收小,b干改造为左大飘枝和右前遮干枝;4.盆改用长方浅盆;5.顺时针转动100-150上盆。效果如图三。此方案一方面使a、b两干既构成双干式造型又在视觉上将主干A增高了近一倍,另一方面使树干下部苍老枯配之态尽显,上部轮廓三角形又具有显著的外扬之势,赋予树木勃勃生机,较好体现了“枯荣”这一命题。
方案三,1.同方案--2.截掉b、c、d干(可用高位压枝将这几枝做成新盆景,笔者曾在很老朽的大榆树上高压过较粗的枝干,发根长势均很好);3.a干和A干相连处自然过渡,中上部培植左大飘枝和右前遮干;4.盆改用六角长方浅盆;5.顺时针转动100~150上盆。效果如图四,此方案主干上下连接流畅浑然一体,既苍古又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