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三干排列太过平面化,所以我特意把右干顶和枝向后蓄养,再在于右前方蓄一小枝,顶和枝向右前方蓄养,使整桩显现出立体变化。每一枝的修剪都采用岭南的蓄枝截干技法,到2015年时顶与各枝托基本完善,骨架基本完成,是年冬,上了观赏盆。
上盆后,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一是左干大片枝与主树在气势上不一致,于是重新调整方向,大片枝分散为一棵棵独立的“小树”,与主干呼应;二是主干上的大飘枝太低、太长,而且位于盆树的中间位置,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另外太低也挡住了右边两小树的阳光空间,于是大胆去除。
次年在去除的疤痕上蓄养了一小枝作为点枝,然后重点蓄养被切除的大飘枝上面的枝片。经过三年的改作蓄养,左树的顶、枝与主树的大飘枝处均得以完善。
上盆后,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一是左干大片枝与主树在气势上不一致,于是重新调整方向,大片枝分散为一棵棵独立的“小树”,与主干呼应;二是主干上的大飘枝太低、太长,而且位于盆树的中间位置,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另外太低也挡住了右边两小树的阳光空间,于是大胆去除。
次年在去除的疤痕上蓄养了一小枝作为点枝,然后重点蓄养被切除的大飘枝上面的枝片。经过三年的改作蓄养,左树的顶、枝与主树的大飘枝处均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