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艺术美的构成与特色
中国盆景艺术作品美在物理和创造及意境,来哦我么对着三点谈谈
▲别苍山洱海 (云南钟乳石)
云水峰峦簇群松,大理老城雾露朦。
踏落苍山残色雪,饮穷洱海异俗风。
三塔镇邪三百里,一溪源美涧千丛。
切身感受春城旅,确觉滇中大不同。
一、美在物理
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中国盆景美在自然之物;二指中国盆景美在自然之理。
中国盆景主要以植物、山石、水、土等自然材料为制作素材的,这些自然物质本身的审美属性直接参与盆景美的构成,影响着盆景作品的艺术效果。因此,中国盆景在制作时十分讲究材料的选择,无论是树木还是山石,都有严格的选择标准。山石以“透、漏、瘦、皴”为上品;树木并非都能入盆景入画,便出现了“四大家”、“七贤”、“十八学士”和“花草四雅”等说法,这间接表明了中国盆景对植物材料的选择有一个较一致的标准,传统上讲风韵、重姿态,并喜欢将花木人格化。
中国盆景艺术不仅注重物质材料本身的自然审美特性,在经营布局时也讲究遵循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即所谓自然之理。例如,自然界的各种景物之间保持着定一的比例关系,在制作或品评盆景作品时,各种材料、配件之间是否符合这种自然的比例就成为一项重要标准。所谓“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在盆景造型时,只有处理好各种景物的比例,才能使作品合乎自然情理,表现出大自然中固有的和谐美。中国盆景进行透视处理,讲究疏密得当,虚实相生,有露有藏……,目的就是要把自然界中固有的节奏和脉动引到盆景中来,使作品给人以真正自然美的享受。
二、美在创造
中国盆景虽然师法造化,以自然为蓝本,却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艺术地再现自然。它所显示的美,是一种创造的美。
什么是创造的美,或美的创造呢?黑格尔曾用一个十分浅显的例子来说明。他说:例如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也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
创造的美是通过创造物以显示人的本质力量,并且创造者在对这创造物的观照中欣赏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美。
单独的一株花木、一块顽石、一丛小草,也可能是美的;但那只是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存在物本身所呈现的美。当人们将这些东西按照一定审美理想和艺术规律,通过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创造性劳动,创造了盆景艺术作品时,也便创造了美。在这一创造中,不仅引起树木、山石等自然物的形态变化,同时还在这些自然物中寄寓着制作者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哲理。这样,通过创造性劳动过程所得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同时也是精神上的享受。所以,盆景艺术的制作过程,即是大自然的美的再现,又是人的本质力量和审美理想的实现。是一种创造的美,或者说,是一种美的创造。
正因为如此,在评选优秀盆景作品奖时,提出了以下三项要求:
1、自己制作,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及观赏价值;
2、对我国传统盆景艺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3、富有时代精神,民族风格,地方和个人特色。以上这几点所强调的一个共同之处,其实都是创造精神,追求创造的美。
三、美在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十分讲究含蓄和意境。它们不仅是中国古典诗画的永恒的美学命题,也是中国盆景艺术美学的中心内容。中国盆景艺术,历来与诗画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将具有诗情画意看作是盆景作品能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因此,中国盆景对意境的追求,不仅与诗画、音乐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时空观也必然与诗画相仿,具有独特的时空意识。在盆景布局时,不仅使用流动的无灭点的透视,而且,制作时还常常通过主与次、疏与密、聚与散、虚与实、曲与直、大与小、高与低、俯与仰、粗与细、形与神等对比与夸张的手法,使人们能够从方寸盆中,从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身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盆植数竿,便生渭川之想”(《考磐余录》)。从一件小小的盆景作品中,领略无限的艺术意境,进而窥见整个宇宙、历史和人生的奥秘。
具体说,在山石盆景中,石头的大小、高低、远近的处理,既要有一定结构,又要错落有致,有藏有露,藏露结合,使人在数峰之间产生群山起伏,延绵不断之感。如留适当空白,水中置以小船白帆,并于群峰之中设置几许楼台亭阁,更能达到群峰浩瀚,白帆点点,“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审美效果,意境显得开阔而深远。就树桩盆景来说,树枝树干的处理也要有藏有露,藏露结合,方显出枝茂林深。古人云:“石本顽,树活则灵”。处理好石头的点缀,对树桩盆景意境深远与否,有极大关系,或石藏树中,或树隐石内。高山耸秀,苍茫葱郁,若隐若现,深不可测,给人一种真山真水的感觉。
除此之外,中国盆景艺术运用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如借助自然材料本身的象征寓意表现盆景意境;运用巧妙的构思和完美的构图形式创造意境;借助作品题名和诗词题咏突出、深化作品意境;甚至在陈设盆景时,还利用周围环境烘托作品意境。
在盆景制作时,还常用一些小配件来引伸、渲染作品意境。例如,在有“开阔水面”的水盆里,若于空旷之处摆上一面白帆,那“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诗情便从中来;若在盆景的一枝杏花上,放上一、二只毛绒小鸟,又可创造“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而在山水盆景中设置一座小桥,“构筑”一间茅舍,那么,你是否又会领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呢!
(四)美在奇丑
以奇丑为美,这也是鉴赏中国盆景艺术常用的一项特殊审美标准。无论是树木盆景,还是水石盆景,美在奇丑,自古皆然。就树桩盆景来说,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早就提到古人在梅桩的审美上“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清代光绪年代,苏州著名盆景艺术家胡焕章制作的盆景,风格特异,多取山中老而不枯的梅树,截取根部一段,用刀凿雕琢树身,使之形枯而树不死,“古拙而苍老”反成了悉心追求的审美特性之一。
再如山石的审美,传说宋代的山水画家米芾,见一奇丑无比的巨石,欣喜若狂,连忙具衣冠而拜,呼为石兄。这则趣事告诉我们,石峰之美,正在它的奇丑。古人在评价时曾用“透、瘦、皴、漏、清、丑、顽、拙”八个字作为山石的审美标准,这岂不是美丑颠倒吗?其实所谓美,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关系的表现,审美对象的意义视这种关系而定。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不同的关系,同一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意义。自然物的美与丑是相对的;石之美丑也是如此。盆中之石,目的不在用,而在供人观赏。人们不仅不会把它们看成可供实用的器皿,也不将它们作简单的比拟,而是按照各自的石性,作艺术的造型,以表现人的审美情趣。这样,表面的丑,就转化为艺术的美了。
在这里,透,显出玲珑多孔,耳聪目明的意态;瘦,显示棱角分明,不屈不阿的风骨;皴,呈现起伏多变,丰姿绰约的情韵;漏,透露关窍相连,血脉相通的活力;清者,阴柔;顽者,阳壮;丑者,奇突;拙者,浑朴。可以说,无不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