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见插九)是一盆附石榆(江西师大徐剑儒作).从用材来看,树与石并无奇特之处,只是一株小榆树和一段钟乳石。但由于构图新颖,组合巧妙,造型别致,虽无我们通常所见到的那种苍古雄奇的姿态,却有一种“虽由人作,宛若天成”之美感,有一股自然清新的气息,给人以“返璞归真”和树石情深的意趣。
粗略观之,树与石浑然一体,那黄白色带有斑疤的石体,朦胧似树干,从‘干’身上生长出一簇一簇的枝叶,又在其下部萌发出小枝,从而使画面生机盎然,野趣横生。细看那似根非根,似干非干的树体,紧贴石面而上,恰好在黄金分割点上斜弯下跌,线条曲折自如,优美流畅。而在右侧叶片平衡,大小适度,结顶自然。加上选用深绿色的长方形浅盆,显得稳重柔和,对景观有着良好的烘托作用。
就连左飘枝最前端垂下的小横角,作者也舍不得剪去,认为既有野气又可营造出一个下跌层次,而盆面右端紧靠石体处的一丛珍珠草,看来似乎可留可弃,其实不然,它既增添了自然气息,又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
那株小榆树,原是作者偶然得到,形如图一。经一年假植后,从干的最高处和其他部位萌发出许多树芽,经抹芽选枝,初步形成图二的样子。此时作者有过制作文人树的念头,但仔细琢磨,感觉到根,干过于细长,没有过渡,整体构图松散,而根的下部又成蛙式八字形,为桩景一忌,因此想用石料来弥补缺陷,从而引发出制作树石盆景的灵感。恰好家里有一段被丢弃的钟乳石,形如图三,他从盆中取出榆树,将八字形根紧靠石头下部缺口处的两侧,树干上部经捆绑后使其与石贴合,并将右上枝扭曲3600与石抱合后固定在干的后侧(枝、干接触处均削去少许树皮,使其日后生长成一个整体),从而初步完成树石组合,形成图四之雏形。后经三年的培育与再制作,达到照图中之雅姿。
就全部制作过程而言,并不复杂,然而作者以废弃之材,巧妙地构思后,组合成如此优雅的艺术作品,充分显示出作者的艺术修养。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制作盆景并不是“树越大越好”、“石越怪越妙”,艺术制作的关键是我们怎样超越常规去发现和创造美,去因材善用,去拓宽制作思路和视野。而那种一味追求“大”“古”“老”“怪”的做法和思路,实乃当今盆景艺术发展的一大误区。
家里的附石盆景怎么制作造型的方法
2013-03-14 09:16:01 浏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