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国家植物园相关规划方法的研究在中国尚属空白。以位于首都的国家植物园为例,探索可行的规划方法,为后续国家植物园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方法】首先,对照国家代表性,识别国家植物园的主要任务。其次,对照行业引领性,分析植物园现状差距,提出国家植物园的发展目标和分项建设措施。针对由现状综合性植物园升级建设的国家植物园,采取有机更新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弘扬中国植物文化,打造中国特色的国家植物园。
【结果】从3个方面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规划策略。
1)实现国家植物园核心功能,包括打造3个植物收集展示区的28个特色专类园,满足植物迁地保护和展示功能;建设四大重点项目和两大科研设施,保障植物科学研究功能;形成“一馆、八室、一廊、多点”的科普设施布局,策划8类科普活动,满足植物科学传播功能;构建智慧植物园系统,为国家植物园形成国际综合交流分享合作平台提供保障。
2)在充分尊重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家植物园南北园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功能设置3个方面的优化调整,实现两园整体统一。
3)借助国家植物园位于三山五园地区的优势,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禀赋和中国传统植物文化内涵,形成8条叙事脉络和6项文化策略,将中国植物知识和园林文化融合展示。
【结论】国家植物园应综合实力突出,兼具艺术的外貌和科学的内涵。国家植物园还应考虑和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关系,重点承担所在区域植物的收集和保护责任。在现状综合植物园升级到国家植物园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尊重原有建设基础,做到科学发展。同时,中国国家植物园应具有鲜明的中国植物文化特征。
1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1.1国家植物园的内涵
2021年10月,指出,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1]。按照相关规划,中国将稳步构建以代表国家形象的国家植物园为核心,以代表典型气候带和典型植被特征的区域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国家植物园体系[2]。国家植物园是国家植物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国家植物迁地保护的最高水平,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应位居世界植物园前列[3]。
1.2国家植物园建设进展
2022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整合升级而成;2022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升级而成。目前,国家林草局已牵头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规划,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分区域稳步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4]。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区域国家植物园逐步挂牌成立。
1.3研究内容
国家植物园乃至国家植物园体系在中国是新生事物,未来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一方面需要已挂牌的植物园先行先试,探索可行的发展方案,为后续国家植物园规划建设提供模板[5];另一方面,国家植物园大多是依托现有综合性植物园升级扩容而成,需要协调与原有建设基础、城市规划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在国务院对2个国家植物园建设的批复中,均强调“讲好中国植物故事,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6-7]。因此,国家植物园建设必须体现出中国特色。针对国家植物园总体规划路径,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基于国家植物园核心功能分析,确定国家植物园建设目标和任务;
2)分析植物园现状差距及主要问题,提出国家植物园具体规划策略;
3)识别特色植物文化资源,提出国家植物园形成中国特色的方法和措施。以位于首都的国家植物园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为未来区域国家植物园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2国家植物园建设背景与现状
2.1建设背景
国家植物园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经过扩容增效有机整合而成,总规划面积近600hm2[8]。国家植物园的建设过程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早在1954年,10位青年科研人员上书中央,建议在首都建设一座像莫斯科总植物园一样规模宏大、设施完善的植物园[9]。195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北京植物园[10]。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体制原因,北京植物园以香颐路(香山路)为界,逐渐划分为南园(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管理)和北园(由北京市园林局管理)。
2003年12月,11名院士联名给中央写信,提出“关于恢复建设国家植物园的建议”。2008年12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3位院士再次联名给中央写信,提出“关于早日启动北京国家植物园建设的建议”①。2022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5]。2022年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11](图1)。
2.2现状
北京植物园南、北园为新中国最早一批建设的植物园,具有北京市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的背景,拥有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目前已收集各类植物1.7万余种;拥有国内顶尖的植物科学研究队伍和平台,综合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②。本研究将依托北京植物园南、北园建设国家植物园的规划实践,总结中国国家植物园规划建设的有效操作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