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策略
4.1明确国家植物园功能定位
位于首都的国家植物园是中国首个国家植物园,也是国家植物园体系最重要、最核心的国家植物园。理解国家植物园定位,需要从其相关功能进行分析,即什么样的植物园是国家植物园?首先,植物园(特别是综合性植物园)不同于公园,应兼具科学研究、引种驯化、植物保护、科普宣传、观赏游憩五大核心功能。而国家植物园,不仅必须具备这些功能,而且还须达到一定水平,并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14]。
在此基础上,国家植物园作为国家生态、科技、文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应具有国家代表性,并发挥重要的国际交往作用。这与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高度契合[11]。
同时,国家植物园作为国家植物园体系核心,还应作为国际综合交流分享合作平台,与世界各国植物园和专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引领性的植物园(图2)。
本研究以国务院批复精神为指引,坚持以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同时紧扣首都功能定位,突出国家植物园在国家形象、行业示范、文化传播、交流交往等方面的功能。以“筑世界植物资源方舟、聚全球植物科学之光、讲中国植物文化故事”为愿景,提出国家植物园发展目标: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示平台、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国家植物科学研究和交流中心、国家植物战略资源储备中心、国家植物科学传播中心,建设集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和生态休闲等功能为一体,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
4.2分析与国际知名国家植物园之间的差距
根据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otanicGardensConservationInternational,BGCI)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有3764家植物园及相关机构。经统计,40余个国家设有国家植物园[15]。经过笔者分析,世界一流国家植物园一般具有如下特点:植物种质资源丰富、专类园特色显著、科研实力雄厚、科普活动多样、服务设施完善、地域文化突出、国际交流广泛,能够引领行业发展。原北京植物园经过60余年的建设,现状已具备建设国家植物园的良好基础,但与世界一流植物园相比,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与展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及国际交流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4.3提出国家植物园核心功能规划策略
4.3.1以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实现物种收集和展示水平国际领先
中国国家植物园的植物收集水平较英国邱园等世界顶级植物园还有较大差距。本研究采取针对性收集策略,重点收集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全国特有珍稀濒危及重要经济价值植物,同时达到三北地区植物全覆盖。结合智慧平台,建设科学规范的植物收集管理系统(图3),做到引种信息清楚、植物名称准确、跟踪监测到位。为植物迁地保护、开发利用及野外回归提供保障。
本研究从露地植物收集、温室植物收集两方面提出国家植物园活植物收集目标。露地植物收集主要集中在3个收集区的28个专类园,计划收集活植物1万种以上。北园结合现状特色,建设园艺特色植物展示区,以收集园艺植物为主。
南园突出系统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科特色,以“维管植物生命之树”作为规划主线,建设植物进化展示区,增强植物展示的科学性,以收集野生植物为主。将北园北侧新纳入国家植物园范围的后山林建设为本土植被保护与植物驯化区,以保护现状植物为前提,重点收集三北地区植物。南北两园的温室植物收集主要依托展览温室、科研温室和引种生产温室,计划收集活植物2万种以上。
北园在现状展览温室基础上,建设中国最大、世界一流的“五洲温室群”,重点收集不同气候类型下的五大洲特色植物及在北京地区需要温室保护的中国特色和珍稀植物。南园展览温室按照植物进化历史和生态系统布局进一步完善植物种类。同时,南、北园新增引种繁育温室及科研温室作为植物收集的补充和相关保障。
4.3.2突出科学研究功能,实现植物科研水平领跑世界
国家植物园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综合性植物科学研究机构,拥有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取得过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本研究建议国家植物园继续发挥优势,未来面向植物科学前沿以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生物资源安全等重大需求进行科研布局,同时进一步提升应用型研发能力,完成多项核心技术攻关,持续研发专利或新品种,并加强推广应用。同时,建议实施建设标本馆二期、国家种质资源保藏中心、迁地保护中心、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四大重点项目,在南、北园建设2个科研试验区为提升国家植物园综合科研能力提供保障。
4.3.3加强植物科学传播能力,推进植物科普水平达到国际一流
中国植物园的科普教育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在科普专业性、实践性、学科性等方面有较大上升空间[17]。本研究建议全面提升国家植物园的科普功能,形成国际一流的植物科普基地。构建“一馆、八室、一廊、多点”的专用科普设施布局。建设儿童探索园、园艺示范园等互动型专类园,同时在全园增加互动体验装置,增加科普趣味性。打造认知解说、专题展览、讲座论坛、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探究观察、研究实习、新媒体推广、植物节事8类科普活动。最终形成功能完备、平等共享的社会公益科普氛围。
4.3.4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面向未来的生态智慧植物园
本研究建议国家植物园依托首都区位优势、中国科学院的植物科研背景与大数据平台,构建智慧植物园系统(图4)。统一数据信息标准、整合现有资源(中国数字植物园、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植物虚拟科普馆等),建立综合性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共享平台,包括植物引种保育、植物研究开发、植物科普服务、文献资料等子系统平台的数据管理,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开放不同层次的数据共享,形成集植物园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植物数字化管理、植物资源利用、科学研究、业务管理、科普教育等信息系统于一体的统一空间信息服务和业务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建议国家植物园与国外植物园和专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国际综合交流分享合作平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引领性植物园。
4.4协同处理内外部问题
国家植物园南北两园曾分属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政府管理建设,相对完整独立。合并后存在现状功能设施重复、交通割裂、布局不合理、建设空间不足等诸多问题。应重点考虑如何在现状基础上通过统一规划,实现南、北两园整体统一。
本研究通过对空间布局、交通、功能设置等方面的梳理,将原来独立的南、北两园统一规划。从整体布局上将国家植物园划分为“植物迁地保护与科普展示区、科学研究支撑与特色专类园区和本土植被保护与植物驯化区”,形成“一山抱两区、五馆连一室、一水串多园”的空间结构。同时遵循“尊重现状、精准补缺、有机更新”的思路,高效整合和利用现状资源,不大拆大建,将散落于园区的科研办公、后勤区域集中规划,对零散老旧建筑进行拆除整合,扩大植物收集区范围,实现集约发展。
在交通方面,现状西郊线严重影响南、北园连通,南北园出入口设置不合理,导致游人不便,交通拥堵。本研究建议在南北园之间设置地下通道,实现南北园无障碍连通。在香泉环岛西侧设置统一的国家植物园主门户区,并对其他出入口进行优化整合。
在功能方面,南北两园在物种收集展示、科普教育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如牡丹园、月季园等专类园,南北两园均有设置。本研究依托南、北园现状优势,推动南园以科研实验为主,北园以迁地保护、科普、展示为主,在专类园建设上,实现差异化发展,形成北园园艺特色植物专类园与南园植物进化展示专类园的“双系统”,使之成为国家植物园的一大特色。
4.5挖掘中国植物文化特色
根据《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公示稿),国家植物园是三山五园“文化传承发展带”和“生态休闲游憩区”上的重要节点,现状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形式多样。本研究深入挖掘反映国家植物园自身文化禀赋的三山五园植物文化、红楼梦植物文化、古树名木文化、名人植物文化,同时提炼中国古典文学与植物文化、传统园艺植物文化、民俗植物文化、药用植物文化等中国传统植物文化内涵,形成8条植物文化叙事脉络,采用6项文化策略,讲述中国植物故事(图5)。
本研究提出重点保护寿安山、万花山等山体,樱桃沟等多条汇水沟谷以及北旱河所形成的山水格局。保护和挖掘引水石渠等相关文化资源,对卧佛寺等历史遗存进行修缮提升。为专类园及其他景点题名,形成“国家植物园二十四景”,与三山五园整体传统园林文化氛围融为一体。国家植物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植物文化元素及场景意境,重点打造中国传统名花类群,建设桃花园、海棠园、梅园、月季园和松柏园5个世界知名的中国经典专类园。丰富文创产品类型和主题系列,增强国家植物园的文化影响力。围绕五洲温室群打造特色外交活动场所,在园内设置特色外交活动参观线路,展示中国植物文化和国家植物园科研成果。
5结语
国家植物园建设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在当前中国履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使命,构建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大背景下,国家植物园作为中国植物园最高水平的代表,需要在植物园各个重要功能建设方面率先突破、树立样板,为其他区域国家植物园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得出以下经验:国家植物园要重视综合实力的提升,努力达到兼具有艺术外貌和科学内涵的目标,其中植物园的景观和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能够在短期内得到提升,但植物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能力,需要长期发展建设,因此建议吸纳更多植物科学家参与规划,形成符合实际且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规划措施;国家植物园规划还应考虑和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关系,针对性开展植物收集工作,重点承担所在区域植物的收集和保护责任;由现状综合植物园升级建设国家植物园,应该充分尊重原有建设基础,做到科学发展、有机更新;同时,国家植物园应具有鲜明的中国植物文化特征,力争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