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遗产地阐释框架的3个编制阶段 - PenJing8|盆景吧
长城遗产地阐释框架的3个编制阶段
2023-03-02 22:42:41  浏览:0
阐释框架编制阶段
 
编制阶段包括前期调研、拟写草案和测试修改3个步骤。在经历前两步后,阐释框架的主体初具雏形。
 
2.1前期调研
 
2.1.1基础调研
 
该阶段目标为识别和记录遗产阐释资源,了解各遗产点现状阐释条件、特色与问题,主要工作是梳理相关资料、走访考察遗产点。值得注意的是,阐释资源不只包括遗址遗迹、文物遗存等常规对象,还应将景观和人纳入调查与记录范围[30]。景观既是观赏对象和游憩空间,又是影响遗产形成与演变的重要因素,其与遗产的关系应得到充分阐述。《框架》将“自然与文化景观”列为两大阐释主题之一,讲述人与自然长久以来共同塑造土地的内在联系,扩展了游览内容[14];又将人看作资源,通过访谈当地人收集故事,培训工作人员及居民成为个体阐释者,与社区团体、博物馆、教育机构合作等举措,达到丰富叙事材料和阐释手段的效果。
 
2.1.2受众调研
 
受众即遗产信息接收者,包括到访游客和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遗产的公众。明确受众偏好和需求是有效传递遗产信息、提升游客体验的前提,这一点已得到国内外普遍认同,“要关注人们想要知道什么,而非希望他们知道什么”[30]。
 
调研工作需要先确定受访对象和调研方式,撰写调研提纲,并在调研后总结不同群体的偏好和需求。受访对象主要包括游客和潜在受众两类[14]。前者可在遗产地现场招募,再分析现状游客群体的成员构成,重点关注大多数游客的兴趣;后者应先通过侧写确定潜在受众的特征,再据此面向公众筛选出受访人员,并在调研后分析其偏好,以便针对性地促使其转化为到访游客。侧写一般包含家庭结构、遗产旅游偏好、到访经历等内容[26]。
 
国内适用范围较广的调研方式主要为访谈和问卷调查,分别常用于定性与定量研究中。如果遗产地没有开展过受众调研,应先组织小规模定性调查,通过半结构性访谈了解可能出现的反馈,以指导更大规模调查的设计。
 
调研提纲及其问题可围绕3个核心话题展开:1)对遗产的了解程度和印象;2)对阐释内容的偏好;3)对阐释方式的偏好[26]。与其他类型遗产地相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地受众可能只听说或到访过一两处遗产点,容易先入为主地“以偏概全”甚至存有误解,故更有必要调查公众的“既有印象”,以此为基础建立全面立体的整体认知。
 
2.2拟写草案
 
阐释框架主要包括阐释原则、主题体系、阐释手段、基础设施与服务。其中前两项是核心章节,共同承担了统筹阐释框架、引导阐释内容的作用。
 
2.2.1阐释原则
 
阐释原则是一系列关于如何开展阐释工作的简要指南。来源于受众调研数据、领域内共识性观点[31]、遗产地工作人员访谈、优秀实践经验等多渠道信息的综合性总结。内容上侧重于凸显受众阐释偏好,并确定如何提升阐释品质、挖掘阐释潜力的工作方向。

长城遗产地阐释框架的3个编制阶段
 
从原始材料中提炼原则的路径可参考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层级编码,在大量资料中发现观点、归纳范畴,最终得到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结论。《框架》提出了6条阐释原则,基于哈德良长城遗产地的受众调研资料,以原则1为例说明潜在的提炼路径[14,26](图2)。
 
2.2.2主题体系
 
主题(theme)是易于理解、符合遗产价值的凝练信息,通常为一个词组或短句,与详细、抽象的遗产价值相区别[32]。相关工作包括主题构建与布局(mapping)。前者指把各项资源承载的遗产信息综合概括为多个主题,再将这些主题按内涵的相关性组织为一个体系;后者则是将各主题在空间上对应到具体遗产点的过程[30]。二者同时进行、相互影响。主题体系有助于提升旅游体验,不仅提供了通俗易懂的故事全貌和“章节”线索,还能促使遗产点找准自身定位和目标受众,以便打造特色记忆点,减少沿线同质化竞争。


长城遗产地阐释框架的3个编制阶段
 
参考几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地的阐释体系发现,考虑到遗产体量及规划范围,其主题体系一般分为2~3个层级,层级之间为包含和统领关系,由上至下主题数量依次增多。《框架》的主题体系分为两级,为了加强一级主题之间的联系、扩展阐释内容,另设置了2个附属主题[30](图3)。如需更准确地说明主题内涵,还可为各主题拟写一段概括性的“核心阐释理念”[14]。
 
 
主题体系的构建基于并体现遗产价值,本质上是对价值的解读与再组织,并且是顶层设计与在地资源双向互动、多主体讨论磋商的过程。按照《框架》生成主要主题的经验,可总结为3个步骤:
 
1)撰写初始主题框架,通过提炼遗产价值要点,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和沿线在地资源情况形成一系列有关联且各异的主题;
 
2)调研、反馈与修改,首先围绕受众对现有主题的理解程度与兴趣开展调查,随后组织工作人员讨论,在过程中进行多轮修改细化,并提炼出明晰的特征和易传达的信息,以形成核心阐释理念;
 
3)整理形成主题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持续优化[30]。
 
在构建主题体系时,能否充分体现遗产价值是评判主题合理性的关键,因此需要提取遗产价值要点。对世界遗产地而言,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universalvalue,OUV)是拟定主题的首要材料。通过将哈德良长城的OUV声明与主要主题对照,可看出主题构建过程对遗产价值的回应。哈德良长城符合3项世界遗产评估标准,其中标准(iii)指出,其见证了“使人了解士兵及其家人在当地如何生活”的聚落点扩张[25],这种“生活方式”即可看作遗产价值要点之一。主要主题下至少有两项二级主题聚焦了相关阐释:“边境生活”的阐释理念显示其包含“亲身参与罗马公民日常生活、情感和忧虑”的内容,“罗马军队”则讲述士兵在多重身份下的个人故事[30]。
 
在体现遗产价值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主题内容。其一,鼓励遗产点探寻当地其他有价值的阐释资源。以哈德良长城主要遗产点之一塞格杜纳姆(Segedunum)的实践为例。该遗产点位于哈德良长城东端,紧邻泰恩河畔。自122年起的300余年间,此处被罗马人用作军事要塞[33];至18—19世纪,当地又兴起煤炭和造船工业;如今,虽然罗马帝国西北边境是这里知名度最高、阐释篇幅最大的主题,但其后的工业发展同样塑造了这片滨河景观,共同形成多层次的地方历史。
 
基于景观演变的主题,塞格杜纳姆罗马要塞博物馆修建了名为“坚固之地”(StrongPlace)的新展厅②,并比较了不同阶段的历史及影响,尝试通过全局视野、当代共鸣引发受众思考。由此,遗产点不仅成为延续地方记忆、提升社区归属感的场所,还在各时期文化之间建立连结,增进人们对遗产地的整体理解。其二,OUV仅代表了遗产地最有价值的部分,阐释主题应体现更广泛的内涵,如补充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信息,以免走入局限于遗产本体的误区[34]。

长城遗产地阐释框架的3个编制阶段
 
主题体系布局是主题与在地阐释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取决于当地遗产资源蕴含的特定叙事;另一方面,拥有高质量遗产资源、场地空间、区位条件的遗产点更可能承载重要主题。这也使得主题与遗产点未必一一对应,一处遗产点可有多个主题,重要主题也值得反复出现。遗产点与主题的空间布局关系可遵循“同地主次搭配、邻地体现特色”的总体原则,即一处遗产点可以包含几个关联的主题,其内容又不与邻近遗产点雷同(图4)[14]。
 
2.2.3阐释手段
 
阐释手段是将阐释内容传达给受众的途径。阐释框架应以改善游览体验、激发受众兴趣为目标,提供多种阐释手段建议,再由各遗产点结合主题内容详细设计。为了增强阐释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可策划丰富的公众活动或面向周边学校的教育项目,同时采取调动多种感官、跳出常规观察视角、邀请游客扮演历史角色等阐释手段[30]。积极寻求沿线合作亦是有效方式之一,以“哈德良骑兵”联合展览为例,游客需到访所有相关遗产点才能参观完整展览内容[35]。这为沿线遗产点带来更多关注,也激励了相关主体对未来合作计划的探索。
 
2.2.4基础设施与服务
 
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沿线遗产点往往间隔一定距离,游客需要提前规划行程,这对旅游基础设施与信息服务网络的覆盖度、连通性提出了要求。提升遗产点可达性、改善游览信息获取体验是阐释统筹的重点任务。在遗产点可达性方面,需提供贯通、多样的交通方式,并关注导览标识系统规划设计;在游览信息服务方面,应完成全线导览手册印制、统一信息门户网站搭建等工作[30],并基于特定群体游览需求提供更详细信息,如在徒步者专用地图上分段标注坡度与行进难度[36]。
 
2.3测试修改
 
测试和修改草案的目的是在专家视角之外,了解与整合受众、基层工作人员、当地居民等多主体的意见和诉求。主要关注他们是否认可阐释原则,是否理解并对现有主题感兴趣,并根据不同反馈比例找出要深化或替换的内容,或通过访谈进一步探究人们喜恶的原因[26]。根据实际条件与需要,这项工作可进行多轮,直到获得相对满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