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的4个建议 - PenJing8
北京海淀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的4个建议
2023-02-20 11:20:05  浏览:9
植物景观营造策略建议
 
2.3.1增加部分绿地植物复层结构   
 
 海淀公园中现有植被组成以乡土植物(图6)为主,且主要景点的群落组成以乔木为主,大量种植的馒头柳(Salix matsudanavar. matsudan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国槐(Styphnolobium japonicum)、黄栌(Cotinus coggygria)等乔木,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红瑞木(Cornus alba)、茶条槭(Acer tataricum)、碧桃(Amygdalus persica var. persica)等灌木,玉簪(Hosta plantaginea)、石竹(Dianthus chinensis)、玉带草(Phalaris arundinacea)等宿根花卉,均属北京乡土植物,在海淀区生境中可以形成稳定的群落,生态位稳定,其中栾树、碧桃、紫叶李、榆叶梅等(表2)均为单位叶面积碳吸收量较高的树种[47],且采集和运输成本较低,碳消耗量少。

北京海淀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的4个建议
 
 但调研中发现,海淀公园中心草坪景区及其周边绿地灌木层都较为缺乏,考虑到公园整体景观空间体验和环境营造需求,作为公园入口处的主要中心景观,中心草坪景区的植物景观形式仍很有必要。对于其周边绿地,则可以通过增加灌木层的覆盖面积,打造复层植物群落,更快速地构建生物量高且较为稳定的植被生态系统,提高植物景观碳汇,同时有助于土壤碳收集能力的提升[48],以达到提高绿地碳汇效益的效果。
 
 公园南部区域,乔木层植被均较高大,长势良好,但是灌木层缺乏,在选择灌木层植物时可以考虑使用较为耐阴的种类,如香茶藨子(Ribes odoratum)、小花溲疏(Deutzia parvi?ora)等,既能较好地适应比较阴蔽的场地环境,又能适应北京的气候条件,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对于乔木较为缺乏的区域,如公园中部草坪周边的绿地,则可适当补植如国槐、毛泡桐、圆柏等的高碳汇乔木,同时注意和所处景观及下层植被生态习性相适应。在选择苗木时应注意选择处于幼龄和中龄、规格较小的苗木进行栽植,增强所在绿地碳汇能力。

同时,应注意选择合理密度进行栽植,将种植密度控制在250~450株/hm2范围内[35],防止植株栽植密度过小或过大,而导致栽植量不足或者生长不良、生物量下降,继而引发碳汇减少及景观整体美观度降低等问题。
 
 2.3.2 优化滨水植物种植
 
 在海淀公园现有草坪处和沿水边绿地处建议增加雨水花园的数量和面积,将水生植物造景与海绵设施相结合,创造多样低碳植物景观的同时,更好地进行雨水收集和净化工作。在园内人工湿地区域,建议筛选出净化水体效果较好的湿生木本植物,如耐水湿的旱柳(Salix matsudana)、丝绵木(Euonymus maacki)、柘树(Cudrania tricuspidata)等以替换现水边不耐水湿的木本植物[49],湿生木本植物的根系可净化水质[50],减少后期繁琐的草本刈割工作和湿地管理成本,还能保证湿地景观的持久性,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符合碳中和的植物群落构建理念,值得在低碳园林湿地景观建设中推广。

适当添加耐污及净化能力均较高的浮水植物,如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沉水植物,如金鱼藻(Ceratophyl 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um verticillatum);湿生植物,如鸢尾(Iris tectorum)、黑麦草(Lolium perenne)等[51-52],构建良好的从沉水植物到湿生植物的全序列植物生长格局。在滨水地块还可构建如“落新妇(Astilbe chinensis)+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白花败酱(Patrinia vilosa)+紫菀(Aster tataricus)+林地早熟禾(Poa nemoralis)”等群落,丰富滨水景观[53]。园内部分浅塘中建议选择较为抗病或耐寒的品种直接栽种,如墨西哥黄品系、香睡莲品系等[54],替换现有的盆栽,若由于展示需要,则可以使用缸栽的方式,在水体范围外进行单独展示。
 
 2.3.3 增加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
 
 建议考虑在园内挡土墙处,特别是“未来空间”处增加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具有降温增湿作用,可以改善建筑内环境,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碳排放量;立体垂直绿化也可以作为科普展示的一部分,为人们带来科技体验。丰富的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也与该景点打造的创新主题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海淀公园对于“双碳目标”的探索。
 
 2.3.4 整合园内部分破碎绿地,发挥碳汇节点作用

北京海淀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的4个建议
 
 建议整合海淀公园西南部较为破碎化的绿地,通过降低部分园路级别、设置汀步的方式连接场地,加以种植乔灌草复层结构植物群落,使之成为更完整、碳汇效益较高的公园绿地。海淀公园现与西侧颐和园、东北侧圆明园以及圆明园东侧东升八家郊野公园形成北京西北郊四环到五环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图7)的碳汇高密度区域 ;作为综合公园,与周边社区公园、郊野公园、街旁游园、专类园等多种绿地类型组成种类丰富的城市绿地集中分布区和“城市碳库”,将城市西北郊绿隔的大面积绿地与四环内教育区、科技区的零碎绿地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海淀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绿地的碳汇功能,更好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  结论与讨论 
 
 植物景观是城市园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园林绿地影响碳中和的途径中发挥主要作用。园林绿地的全面低碳化,很大程度上受植物景观营建的影响。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和整合现有成果和相关研究,从三个层次提出较为细致的园林植物景观营建策略,并结合海淀公园现状,从“双碳”目标角度提出植物景观营造建议。不足之处为并未对设计策略进行更进一步的定量化分析,将在后续研究中继续探讨植物景观中不同植物种类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对植物群落碳收支情况的影响,通过实测和计算,得出更为精准具体的方案。
 
 植物景观营建主要属于增汇措施,不同的营造措施在不同立地条件下产生的碳汇效能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设计师需要根据实际的设计条件创造性地运用营建策略,也可将不同策略叠加运用,发挥植物景观的综合效益,兼顾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营建的生态与审美目标。
 
 碳中和理念的深入研究将为新时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提供更科学、精细的营建指南。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风景园林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园林绿地的示范作用和先锋作用,构建系统的植物景观碳汇数据库和营建体系,为城市园林绿地的低碳建设提供数据参考和支持,助力推动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