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与风景园林 - PenJing8
分享好友 园林首页 园林分类 切换频道

山水画与风景园林

2025-01-2000
山水画与风景园林
 
4.1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道即内心,以目达意,重识自然。自然的实质是自然中生生不息的情态,自然的精神即顺应自然界规律而动的思想行为即为“道”。山水画以自然为摹本,加上意境的融入,创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中国园林的特点是融于自然,园林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通过将园与自然环境融合,人们可以欣赏到自然的美丽。再通过借助于山水、花木等自然景观,表达出诗画般的意境。中国园林追求立意,通过高度概括和提炼,将一个景物打造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艺术形象,通过巧妙地表达和处理,使人们感受到自然之趣。
 
4.2胸中丘壑
 
中国园林的叠山理水造园手法,以画论为指导,以笔墨凸显丘壑。清代笪重光说:“目中有山,始可作树;意中有水,方许作山。[5]”心中有山水,胸中便有丘壑。丘壑分为两部分:自然的山水,人为的笔墨。自然丘壑:自然客体,它们或是山石、树木,或是亭台屋宇,或行云流水,或是春夏秋冬,之所以统称丘壑,是因为它们是可见的形态,高低起伏,左右盘旋,具有层次丰富、变化跌宕的特点。笔墨丘壑:用笔墨去表达客体时的笔墨形态和笔墨精神,具有主观特征、笔墨结构、疏密繁简、曲直变化,视觉可见形态、方圆关系、节奏性、大小远近、纵横比、笔墨关系、黑白虚实等等。所以在做风景园林设计时,首先要了解自然的形象,其次是要掌握自然的规律,要习惯性地先思考再下笔。因此,风景园林师应在平时多涉猎山水营造,领悟山水画的自然观,做到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
 
4.3布局与画境
 
中国古典园林以画论为指导,能体现出画的意蕴和境界。古典园林讲究空间的运用,空间的叙事性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尤其明显,它不是苍白而空洞的符号,而是有一定深度的人文场景再现。第一种:顺应自然,起承开合。建筑讲究中轴对称关系,建筑物之外的则附生于自然之势,园林中的建筑轮廓的线形美与建筑山水在质感和布局上的结合,形成了简洁形式之中内涵丰富的园景画面。园林中起承转合,开表现为空间视线的舒展,合表现在空间视线的围合。园林设计中巧妙地运用“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设计手法,相比满栽且均匀分布的公共绿地,疏处更留人心。第二种:周回曲折,曲径通幽。园林布局中,曲可致幽、曲则深、通则浅,所谓无一笔不曲,园林布景中的曲桥、曲廊、曲树都是还园林以自然之态。
 
山水画与风景园林
 
4.4画家与造园家
 
童寯先生指出:一个优秀的造园家也必须是一个卓越的画家。由此可见绘画对园林营造的影响程度。纵观古典园林发展历程,画家参与造园已非罕见,尤其是在私家园林盛行的清代,山水画和园林体系都趋于成熟,山水画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造诣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以他们对于寄情山水的心性和造景技艺投入到造园活动中。明代的计成、张南阳,清代的戈裕良、张链等人皆为擅画而又擅园的大家。他们以山水画为蓝本建造园林,所以山水画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园林建设的“设计稿”。
 
4.5画论与园论
 
作为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中2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山水画和园林,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两者互通互融,共同促进传统山水文化的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都受到画论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以画论来代替园论。传统画论追求片石代山、勺水代湖的艺术创造,而造园则追求“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6]的壶中天地意象,两者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又可理解为画论即园论。山水画追求的是“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空间,园林也像山水画一般以概括性的艺术手法,寻求自然的山水逸趣。
 
《山水论》中还不乏众多理论与《园冶》中的创作理论不谋而合。相比而言,园林中植物造景比山水画构景更为复杂,绘画中常常为了构图和画面形与势需要,树木可高可低、可疏可密、可繁可秃。而园林造景则要根据客观条件而为之,并且其动势与构成的景象不受人的主观影响而改变。但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是可体现四时之景,区别于山水画的固定静态景物,植物的形态会随着春、夏、秋、冬,晨、昏,雨、露的交替而变化。庭园景色借花木而四季不绝,取自然之物而造自然之美。根据植物的自然特性进行分配,以呼应不同的功能空间,并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