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4个设计方法 - PenJing8
胶东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4个设计方法
2023-11-20 09:17:15  浏览:0
胶东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设计方法
 
4.1以“文化”为灵魂,宏观布局,构建合理的景观空间结构
 
乡村景观是作为一个景观整体而存在的,而非割裂孤立的碎片式的存在,具有连续性与均衡性。
 
首先,乡村景观的地域性与生态环境维护具有关联性。乡村景观规划的应依托本土环境,尊重原有的乡村肌理,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升资源的内在价值,形成地域文化与自然资源的互补协调的基础上展开,从而达到还原本真的独特生活方式与营造归属感的目的,带来地域文化的实体感受。青岛地区的部分美丽乡村位于沿海,在乡村规划中应注重蓝绿体系构建,构建安全合理的景观生态体系格局,更有利于维持其特有的海洋文化。
 
其次,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其地域文化植根于传统的农耕文明基础之上。农耕劳作文化和生活中积累下来的习俗反映了地区民族、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载体。

胶东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
 
乡村中农业是基础,丰产性的农业景观是农耕文化展现的重要载体。生产性景观是乡村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底,对其进行排列组合重组叠加,容易形成特有的肌理感。通过构建文化景观廊道网络,实现孤立景观斑块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流通,对于乡村文化地域景观保护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发展农业丰产性景观应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共同体理念,践行景观的可持续性,发挥植物的经济效益。同时应考虑多维度体验式田园景观营造,让记忆与时光重叠,还原年代感,寻找儿时记忆,才能建立起健康有序的景观生态格局,实行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优质乡村景观资源及胶东文化底蕴的乡村景观设计,应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开发,采用动态设计让自然做功,实现最低干预的生态设计。
 
4.2以“文化感知”为导向,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实现文化传承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文化基于特定的地理区位环境及民俗风情生成。地域性的文化往往借助浓缩的符号展示和延续。文化感知及场所的体验主体为人,在设计中进行文化的重新构建,营造出符合现代人需求的景观场所,通过运用地形、植物、水体、景观建构筑及小品景观等对该区域的文化进行诠释,给予体验场所体验,更有利于人们加深对该区域地域文化的感受,景观更具有活力与张力。
 
在景观设计时要注意胶东文化中非物质文化的转化,把胶东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结合,挖掘乡村文化中沉淀的民俗、民风、典故及乡村历史的非物质文化,提炼出历史记忆的符号,使乡村的地域文化得到延续与发展。
 
同时,在原有的文化表现符号上进行延续创新,对表现形式进行更新与创造,寻找记忆点,以此表达思乡之情。设计应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既有利于地域文化遗产保护,又满足居民的生活习惯,环境的协调,优化乡村的“三生”空间。
 
4.3以“景观意象”塑造为出发点,挖掘乡村景观地域元素
 
营造乡村景观应以“景观”意象为出发点,侧重于乡村景观空间的营造。运用意象五要素:区域、边界、节点、路径和标志物的有机结合,以传统的农耕景观、构筑景观文化景观为主题,营造特色景观空间,形成以村庄入口、林下活动空间等斑块状景观意象,以村内道路为主的线性景观意象,以村落肌理、农田肌理为主的面状景观意象,静态和动态交织的乡村景观空间序列,展现胶东地域文化元素,挖掘记忆进行叙事性表达,充分展现乡村意象。
 
5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政策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双重语境下,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乡村景观的设计不仅代表某个地区风格的形成,更多的是表达乡村的景观该地域的设计方法和语言。乡村的记忆延续应基于自然基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地域文化元素的发掘与融入,才能打造独具胶东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解决千村一面的窘境,构成乡村景观的差异性与特色化景观体系,因地制宜地实现“一村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