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滨江城市全域景区化规划探索 - PenJing8
杭州滨江城市全域景区化规划探索
2023-11-14 17:54:26  浏览:0
城市全域景区化规划探索——以杭州市滨江区为例
 
摘要: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指引下,城市全域景区化是优化城市绿色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和人民幸福感的方法探索。本文以杭州市滨江区全域景区化规划为例,从空间布局、生态保育、风貌特色、配套设施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局性规划,并以花城营造为抓手,为全域景区化的近期实施提出指导方案,也为其他城市开展全域景区化规划提供参考借鉴。
 
“十四五”规划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全域景区化规划是推动中国特色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在统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配套完善城市生态及生活功能,强化城市风貌,持续提升城市效益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局性规划。杭州市滨江区位于钱塘江南岸,全区面积约73平方千米,汇聚了国内顶尖科技与互联网企业,是展示浙江省“打造大湾区,建设大花园”的重要窗口,也是杭州市实施“拥江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在此背景下,围绕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新老滨江人“快乐创业,幸福生活”的发展目标,杭州市滨江区开始探索全域景区化规划及建设途径。
 
全域景区化规划的概念与内涵
 
1.全域景区化规划的概念与内涵
 
全域景区化是在新的发展政策指引和旅游发展新形势下,针对具有优良的旅游景观资源的县市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旨在统筹资源,通过旅游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在全域的布局[1]。而全域景区化规划,就是在全域总体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基础上,运用建设景区的理念、规划和标准来优化提升全域风貌,使全域呈现出高标准景区化的环境和风貌,同时拥有景区化的服务设施、旅游产品、文化产品等,展现景区化的品牌、形象和魅力。
 
1.1全域景区化视角中的全域产品观
 
全域景区化力图打破景区与景区之外的二元对立结构,为游客营造处处是风景的旅游体验[2],实现景区内外、城市乡村、居民游客一体化。全域景区化不再是传统城市旅游中“走点”“串线”的“点线”景区观光游模式,而是同时面向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在此基础上要满足游客不去特定景点景区的“基营”化日常休闲模式。以“点、线”为特色,以“面”为根基,点、线、面结合,把区域内的生态、景观、产业资源当成景区资源,创新全域产品观,整合全区相关部门、旅游企业等资源,构建多维化的旅游产品结构[3],不断推广幸福美丽的新形象。
 
1.2全域景区化视角中的全域服务观
 
城市全域景区化服务,在服务的规模、服务的氛围、服务的品质等方面都胜于传统旅游景区,是构建全域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因此,实施全域景区化发展的区域,都有必要完善和提升全域景区服务氛围与服务品质,提升区域软实力。
 
1.3全域景区化视角中的全域产业观
 
全域景区化强调全产业参与、全产业共享的景区化融合,通过景区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带动景区化提升,从而丰富全域景区化内涵,同时又促进相关产业链条的拉长,以及产业的升级增值。同时,全域景区化视角下更加注重业态创新,在全域景区化新背景下,形成多样化的大景区聚集区域和多层级的休闲观光目的地,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与体验,要求规划建设者再次提升创新理念、贴近市场需求、完善规划布局、增添科技亮点等,进而完善城市景区要素资源整合,形成区域产业的融合、服务品质提升,实现共建、共享、共管、共宣的全域景区发展的新格局。
 
滨江区开展全域景区化规划的现状条件分析
 
2.滨江区开展全域景区化规划的现状条件分析
 
2.1生态基底良好但存在割裂
 
杭州市滨江区位于钱塘江南岸,全区面积约73平方千米,南面与回龙庵山、紫红岭、冠山、白马湖水系、越王城山所形成的生态界面相接,江与山对全区形成包围之势,整体上呈现生态环绕、山水相依的自然格局。滨江区内部水域体现出“一芯多支”,区内绿地结合钱塘江、北塘河、新浦河、永久河、建设河、白马湖等“江、河、湖”三水建设,城市发展与河道绿线的延展相依相融,整个绿地结构以滨江绿廊、城市内部河道水系、道路绿廊的线形体系为骨架,以线筑网,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内部生态斑块结构清晰,主要布局于城区外围,分为南北两个区块。南部以湖山自然生态斑块群为重点,北部以钱江一桥公园等沿江公园绿地为主形成城市公园绿地斑块群。城区内部块状绿地资源较少,包括高教园区公园、江一公园等。全区整体形成了以“一带三核六廊”为主体的生态基底。
 
滨江区仍然存在着生态制约因素,包括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南北区域被浙赣铁路分割、绿地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等。在公共绿地的分布上,南北边界的绿量优势明显,整体绿量不低,但呈现不均匀的分布状况,可用于休闲游憩的小型公共绿地有待增加。浙赣过境铁路使南北区块绿色廊道的生态效应减弱,不利于生物的迁徙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区域生态稳定性的下降。现状已有的点状公共绿地较为分散,缺乏相互联系和风貌上的延续性,可利用区内纵横交错的滨河绿化带,增设滨河游步道或骑行道,利用成网的绿道系统增强绿地之间的内在关联。
 
2.2景观风貌特色有待加强
 
景观风貌主要体现在建筑和自然绿化景观两个方面。滨江区建筑多为2003年撤镇建区后新建,建筑以高层和小高层为主,风貌以现代简约风格和欧式风格为主,建筑色彩多为暖灰色调。区内拥有众多高新研发企业,建筑风格多为现代简约玻璃幕墙式,风格较为统一。标志性地标建筑分布较均匀,涵盖体育、文化、商业和办公等多个领域。区域有两处历史片区,分别为西兴古镇和长河老街,不少清末民初的历史文保建筑得到保留和修缮,现状完好。自然景观风貌包括沿江景观,以闻涛路为代表,形成“樱花+紫薇”的大道特色,结合慢行跑道,成为滨江区的景观名片。整个滨江区目前还没有形成全区域连续的带状滨河景观,但正在逐步完善中。现有大型点状公园多为区级和市级公园,规划标准较高,景观品质和风貌控制较好。小型点状公园以社区级公园为主,可达性强,利用率较高,但目前总体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平均,尚有一部分仍处于规划建设当中。
 
2.3基础设施仍需完善
 
近年来,杭州市积极进行钱塘江两岸的交通连接,逐步完善跨江大桥、地铁和隧道建设。滨江区沿江片区交通格局已经成型,而南北区块联系较弱。内部公共交通部分区域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完善。停车设施需求量大,仍需要做好统筹安排。市民休闲娱乐设施及其他医疗、教育等设施在沿江南大道区域建设得较好,但产业园区仍然分布不均,需要进一步提升。
 
2.4文化产业可继续创新
 
滨江区域作为钱塘江的出入节点,自古是海潮之地,古时大批人流和物流集散的必经之地,经济社会地位十分突出。在江南文化和杭文化的大格局下演变而来的民俗文化,独具自身的特色。伴随城市发展,滨江区衍生出独特的现代产业文化,包括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动漫文化、体育竞技文化等。依靠高新技术科技产业,滨江区未来仍然有可能衍生出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成为新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