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滨江区全域景区化规划的3个主要内容 - PenJing8|盆景吧
杭州滨江区全域景区化规划的3个主要内容
2023-11-14 17:52:05  浏览:0
滨江区全域景区化规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对杭州滨江全域景区化和滨江资源条件的解读,明确滨江全域景区化的定位,就是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赏的山青水绿现代花园之城,以滨江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大气现代的花城滨江,为居民、业者、游客提供优质美好的生活、工作和休闲环境。

围绕生态基底、景观风貌和服务体验三位一体的规划思路,以建设绿色滨江、美丽滨江和休闲滨江为目标,提出“一带一心七区五核”的规划结构和策略。同时,以花城营造的规划策略为抓手,为全域景区化的近期实施提出指导方案。
 
3.1建设绿色滨江
 
3.1.1完善生态网络
 
增强生态网络化与均衡化的建设,通过构筑节点,以点连线,以线构网,以网引绿来构筑网络化区域绿地系统结构,形成绿网体系。坚持均衡性理念,各级公园按各自的有效服务半径均匀分布,增加更多的袖珍型街心公园和街头绿地,共建共享均衡化的绿化网络体系,满足绿地“量”与“质”的双重要求。
 
3.1.2资源分级保护利用
 
对全域生态资源进行分级保护与利用,制定相应的策略。重点控制区包括钱塘江水岸和南部农林用地区块,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建设程度,减少城市建设、工业制造等对生态的干扰。生态修复区主要包括山林边坡的修复。适度利用区是可开展适度游憩项目的区域,主要以冠山公园和白马湖湿地公园为代表。开发建设区包括公园绿地、钱塘江滨水带、城市河道滨水绿地等。
 
3.1.3增加整体绿量
 
灵活利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留白空地、废弃边角用地来增加整体绿量。增加墙面和桥身绿化,利用快速路高架桥的桥下空间和桥上护栏设置种植容器,形成垂直绿化和空中花廊。通过对水系垂直驳岸的生态修复,补种湿生水生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加强陆地与水系的能量和物质交换。
 
3.2建设美丽滨江
 
根据滨江区城市风貌特色,通过道路景观、公园绿地、滨水景观、建筑风貌和夜景亮化五大城市景观风貌要素的体系化提升,来塑造滨江的城市意象,打造美丽滨江。
 
3.2.1打造“一路一景”道路景观
 
城市道路是流动的风景线,目前滨江区很多道路虽然绿量足够,但是特色不明显。通过对道路区位和功能的分类梳理,分为风景感知型、特色主题型、景观形象型和生活休闲型。结合植物绿化、城市家具、景观空间等元素的统一协调,利用行道树和特色树种,塑造一路一景、路路不重色的道路景观,建设一座四季流动的“彩色绿化之城”。
 
3.2.2打造“一园一品”公园景观
 
通过优化公园植物配置与空间,既满足了植物生长的空间需要,又梳理和种植特色植物,并且植入人文特色,形成一系列特色公园,四季均能找到赏景之处。例如,沿江区域有一些建设时间较长的公园,如西兴大桥桥头公园、六合公园等,植物生长茂密,但缺乏特色,下层花卉植物较少。提升策略包括:一是加强植物景观特色营造,梳理过于茂密的空间,补种特色开花植物,形成色彩缤纷的植物景观;二是根据周边区域的发展,融入周边的文化要素,如西兴大桥公园塑造体育主题与奥体中心相呼应,复兴大桥公园塑造互联网主题与周边网易、阿里巴巴物联网科技公司相呼应,钱江一桥桥头公园和六合公园则融入网聚人才文化元素等;三是结合地铁及商业综合体等的建设,打造街头口袋公园,如随着江南大道地铁六号线的建设,各个地铁站点周边的公共空间绿化景观也进行了重点打造,形成步步皆景的感受。
 
杭州滨江区全域景区化规划的3个主要内容
 
3.2.3打造休闲畅通的滨水景观
 
滨江区河道水系资源丰富,滨河绿带绿量较大,规划因地制宜推行“河+塘+公园”,形成均衡化、网络化的绿地布局。通过植被梳理,增补花木特色以及增加绿道和休闲平台等设施,营造优美的线性绿地风貌,为人们提供连贯畅通的漫步休闲好去处。
 
3.2.4塑造和谐的建筑风貌
 
现状建筑大部分品质和立面形象较好,对存在问题的建筑,短期以整治美化为主,中远期以控制为主,引导整体建筑风格形态、立面色彩和天际线标准。根据现有建筑功能性质以及未来规划的功能分区,将建筑风貌分为产业片区、居住片区、商业片区和公共服务片区来加以分别引导控制。对于重点区域,例如沿江地区,尤其要重视整体风貌的打造,形成协调优美的整体形象和天际轮廓线。
 
3.2.5提高重要区域亮化品质
 
滨江区域钱塘江沿线夜景亮化品质较高,另外江南大道、江晖路等主要干道夜景亮化效果也较好,基于不同的用地特性,梳理出较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路段,针对每种亮化类型,包括商业主轴线、产业主轴线、特色滨水线和一般交通线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指引。
 
3.3建设休闲滨江
 
结合滨江区特征,主要从公共交通、服务配套、数字景区三个方面来构建全域景区化的配套服务体系,以更好地为人民做好服务保障。
 
3.3.1建立多维的大公交体系
 
建设以快速公交、公共汽车、出租汽车、“水上巴士”、公共自行车多维的城市旅游大公交体系,形成与各交通枢纽及主要景点之间便捷、通畅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4]。做好交通集散的服务保障,包括公交服务和自驾服务。以地铁线路为骨架,建立多元快速的旅游公共交通网络。
 
建立特色旅游服务线路,将特色资源串联起来,方便居民和游客到达。规划提出建设一条公交特色游线线路,将滨江区最具有代表性的资源点串联起来,包括滨江区政府、低碳科技馆、星光大道、地铁换乘站点、浙儿保医院、冠山公园等,揽括日常生活休闲目的地,为居民和游客的出行提供便利和保障。结合现状道路情况,考虑游客实际需求,规划不同的游憩型慢行功能道路。开发水上游线,充分利用水资源服务功能,方便于民。
 
3.3.2完善服务配套设施
 
城市可依托现有地铁站点周边的商业配套和生活配套,起到临时游客问询、引导加快速疏散的功能。地铁站点结合商业综合体、社会服务综合体等的建设,形成“交通+餐饮+娱乐+商务”等一体的旅游服务枢纽。完善自驾出行集散网络,设置点状、分散的停车场地,缓解日常交通和停车压力。结合景区高峰时间规律,合理利用周边公共空间设置停车场地。
 
3.3.3构建全域景区信息化体系
 
利用大数据高新技术发展,抓住时代机遇,做好智慧景区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与基础建设、交通接驳、旅游产品之间的链接应用。打造智能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量身定制个性化、低碳套餐式旅游活动,以智能终端App的形式为市民游客提供便捷的游览体验[5]。具体包括以下措施:①建立完善标准统一、资源共享开放的智慧旅游数据中心。②建设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可建立呼叫平台、统一咨询触摸屏系统,以及利用微博、微信等App与旅游门户网有机融合。③建立数字景区服务体系,包括电子商务、景区安保、游客救援系统等。
 
3.4近期实施规划
 
为有效推进滨江全域景区化的建设进程,规划以营造花城滨江为近期实施的抓手,进行绿化景观的提升,打造“四季有花、随处见花”的城市新风貌,带动区域景观品质升级。主要从公园河道、道路绿化、街心花园、街区、闲置空地、安置小区、校园景观、重要节点、立体绿化几个重点方面,提出规划方案。主要规划思路为:①现状调查,归纳现有主要植物绿化品种与景观特征。②现状评价,从现状绿量、花量、特色等方面做出评价。③明确特色,针对项目明确特色风貌、特色植物品种。④提出策略,针对不同项目类型提出可实施规划策略。
 
以街心花园为例,分布均匀,可达性强,日常使用频率高。规划根据其所处位置、大小及性质,将街心花园分为展示型及休闲型两大类型。展示型街心花园大部分位于路口及企业门口位置,以展示道路及企业形象为主。现状绿量较大,但存在观赏性不强、特色不鲜明的问题。规划策略梳理现状植被,增补开花小乔木、地被花灌木和宿根花卉,设置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雕塑或小品。
 
休闲型街心花园通常绿化面积较大,有一定的硬质铺装和休闲空间,能满足周边市民的日常休闲活动。现状存在着植被配置形式雷同、特色不显、休闲空间郁闭居多、设施陈旧等问题。规划策略在提升植物景观、种植特色花木的同时,布置休闲步道、景观座椅、健身器材等,以及点缀文化元素的小雕塑、艺术小品等,提升街区景观品质。
 
4.思考
 
滨江全域景区化总体规划从空间布局、景观风貌、服务设施、公共交通等多方面进行全局谋划,积极推动城市品质的提升。全域景区化规划不是法定规划,而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引领,以景区化的建设标准为基础的系统性实施规划方案,是指导全域景区化建设的重要规划探索。
 
规划从绿化景观提升入手,提出花城滨江的规划策略,作为近期实施全域景区化规划的抓手,利用现有的绿化空间,并挖掘闲置和消极的绿地空间进行系统化布局,“出门见绿,随处见花”,使全域景区化规划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城市全域景区化规划在我国规划类型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全域景区化规划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