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衍义 江南风景意象塑造 - PenJing8|盆景吧
杏花衍义 江南风景意象塑造
2023-11-12 22:06:59  浏览:0
杏花衍义:江南风景意象塑造
 
3.1考据:《群芳谱》的杏花意象认知
 
杏花于1851年1月6日(庚戌腊月五日)首次开放,园主人为此邀请6位备受认可的名士参与首次杏花雅集,包括张维屏(1780—1859)、黄培芳(1778—1859)、黄承谷(生卒年不详)、杜游(1794—1853)、陈莹达(生卒年不详)、陈璞(1820—1887)。此次雅集产生了1组律诗、5组绝句、1篇序文、1篇记文、若干绘画,以记录当日所见杏花。往后诗人但凡题咏杏林庄杏花,大部分会提及这次雅集的诗文,原因是此次雅集具有考证杏花的记录,明确了杏花是真实存在的,奠定了杏花的意象认知基础。
 
因“岭南见杏昔无闻”“同人初见杏花,或疑非杏”[17],邓大林十分重视记录雅集中的考证过程。考证记录使初次听闻此事的人确信杏花开放,并非园主人一家之言。园主特地邀请来自江南安徽的黄承谷,其江南家乡背景也有助于考证杏花④。随着对杏的来源,以及花叶的形态、色彩等进行考证,尤其以《群芳谱》[18]⑤为依据,人们才逐步确信杏花在岭南开放。如喻福基记“黄二山茂才以蕊之红者为杏,蕊之白为梅,不待花开可辨也。

道人更出群芳谱、画谱相证”,以及刘庚记“议论自缤纷,议指群芳是(主人出群芳谱订之)”[12],当人们对杏花存疑时,邓大林便以《群芳谱》为证。来访客人还尝试用《群芳谱》的论述解释杏花开放的原因:“泉分香井勤浇灌,烟绕丹炉稳护持(群芳谱载,种杏,旱则浇灌,遇有霜雪,则烧烟树下,以护花苞)”[19],足见当时广州文人对《群芳谱》的重视。

杏花衍义 江南风景意象塑造
 
《群芳谱》不仅提供了使人确信杏花南迁的依据,所载录的关于杏花的博物知识还提供了岭南人对杏花意象的认知基础。其中关于杏的介绍除了根、叶、花与果实的种类、形态、颜色、时令等植物性状与种植方式的记述,还包括典故、丽藻散语⑥等,囊括了历朝历代与杏相关的知识与文学。《群芳谱》中如南海仙人杏、董奉杏林之典故,以及丽藻散语中王维、李商隐等人之诗词,都在杏花雅集中被屡次提及,提供了品赏杏花意象的线索,也引发了人们对江南地域风景的遐想(图4)。
 
3.2赋诗:岭南的江南风景意象生成

岭南的江南风景意象生成
 
考据之后,江南风景意象随着雅集宾客的赋诗被引入岭南园林之中。

岭南的江南风景意象生成

首次杏花雅集中,6位诗人的题咏都在强调岭南地域收纳杏花之景(表1)。在往后的雅集中,地域风景这一主题亦不断被强化。通过统计历年杏花雅集题咏诗文,笔者发现“岭南”和“江南”二词经常同时出现(表2)。

从“何必江南”“终不让江南”“不羡江南”“比江南好,“消息早江南”等措辞又可体会到,文人在题咏中所传达的不仅是对江南风景的憧憬,还强调了借助杏花将江南风景意象纳入岭南园林中的欣喜,尤其凸显其在地理位置上的稀有,以及时间上杏花开放的时间比江南地域更早⑦。由此,通过雅集赋诗的方式,岭南、江南和杏林庄的景得以关联,位居岭南的杏林庄在此过程中生成了江南风景意象。
 
杏林庄杏花之所以被赋予江南风景意象,根源在于“杏花春雨江南”的意象。且明清时期,杏花已广泛运用于江南园林中造景[20]。实际上杏花与江南本无密切联系,中原地区才是最适合杏生长的区域。但随着如宋代寇准《江南春》、元人虞集诗词等对江南杏花的描写,以及杏的广泛栽培,杏花意象才逐步南移至江南[21-23]。从上文叙述杏的栽植过程可知,杏林庄第一枝杏花,实际上源于京城。

直到1852年许小琴和陈澧从江南带杏回来,并在1859年4月1日红杏花开后,杏林庄才真正获得江南杏花。但诗人们论及北方之杏时,倾向于将杏看作物种,如“北物宜南地”[24],“此杏根从燕地移,北方所种南不宜”[25]。而论及江南之杏时,则将杏花作为江南的景纳入园中,追溯“杏花春雨江南”的意象,并把杏花意象南移到岭南。
 
3.3书画:园内外的江南风景意象传播
 
在生成江南风景意象的基础上,园主与客人进一步对此意象进行传播。杏花雅集促使人们通过题诗、作文、绘画等艺术创作呈现花的容貌,以进一步体验和传播江南风景的意象[25]。故张维屏记载“道人于是图之咏之,治酒招同人赏之,同人工诗画者亦相与图之咏之,远近闻者咸来观之”[17]。最初落于纸上的图文题咏,最终嵌入山石和建筑当中,成为唤起江南风景意象的重要媒介。

如潘恕记“岭南杏花古所无,今来壁上见此图”[26],何若霖记“轻红淡白分奇种,齐向诗人画里开(黄中翰香石、张大令清湖、熊广文笛江、袁茂才颜卿诸先生暨主人具写杏花悬于庄内)”[27],李长荣记“南山师初见杏花诗,主人为刻石”[28],这使杏花不因开花时长短暂即凋零,而是借众文人之力使其作为景的意象长存园景之中。同时,也使得未能及时欣赏杏花的人仍能有迹可循,例如何瑞榴在杏花谢后到杏林庄,依靠满壁题咏和主人现场绘图得以回顾杏花开放的情境[29]⑧。李翀汉也在此情境中感慨杏花所昭示的江南风景意象:“谁把群芳续新谱,江南春入岭南家”[30]。
 
此外,这些创作也通过诗文集的刻印、诗画相赠等方式广泛传播至园外,对外宣扬了杏林庄杏花所蕴含的江南风景意象。园主邓大林辑成的四卷《杏林庄杏花诗》四处传诵,因而出现“杏花诗唱羊城中”[31],“五羊近日纸骤贵,杏花万本摹新诗”[32]的景象。影响群体不仅有文人雅士,还有村边小贩与孩童,如“且听村边卖酒家,望杏欢称及第花”[33],“我年十三岁,岭南开杏花。何为白头人,争来问阿爷。妹小亦知奇,见图深深拜。

持问卖花人,可有此花卖”[34]。园外的诗画相赠也开拓了不少关于江南风景意象的遐想。1852年秋,刘日焚曾记述他在南园僧庐偶遇邓大林画扇面杏花,并“自题诗跋,言此花之来历颜色甚悉”,刘日焚随即便题“江南春在杏林庄”[35];1853年夏,邓大林以题杏花诗见赠潘恕,潘恕为此题诗“喜见暖云移日下,漫劳春雨忆江南”[36]。足见园主人倾力传播杏林庄杏花之江南风景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