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杏花风景意象的延续 - PenJing8|盆景吧
江南杏花风景意象的延续
2023-11-12 22:00:56  浏览:0
杏花风景意象延续
 
在杏花雅集对江南风景意象塑造基础上,杏花所指代的糅合了古今与不同地域风景的意象在杏林庄园林实景营造和纸上得以延续。
 
在实景营造中,鉴于岭南地域气候环境导致的少有种杏,杏林庄中对杏的栽培、配景、欣赏等布置较难如中原与江南地域可有胸有成竹的构思,而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中逐步完善。

1844年孤植的杏花在1851年偶然开放之后,如黄培芳所记“主人欣插径,游客解停骖”[37],邓大林才开始梳理杏花周边的道路与雅集环境。据“竹径清凉看照影(杏下有清泉)”[38]、“南海杏园洲只尺,经冬重访竹边花”[39]可推测杏树栽植处与南侧竹亭和东侧藏春阁间应设有竹径相连。再者,据《杏林庄杏花记》中记“右石刻,凡四幅,在杏林庄壁间”,张维屏将《杏林庄赏杏花诗》刻石后作为石景立于树旁。且据《杏庄题咏》三集卷六石刻匾联所载,“记杏”之匾也立于附近。这些刻石配景一同丰富了竹亭至藏春阁区域的空间。

江南杏花风景意象的延续
 
×随后,各地友人的相继赠杏,才逐步推进了园中的种杏造景。但是,不同于江南园林中可预先设计林植、丛植等景栽方式,杏林庄中栽杏的难度远比江南大。在获赠杏树10余株、杏核63枚的情况下,最终仅有7株杏存活且开花。诗文中未述及种植位置,但按照众多诗人所赋类似“仙翁手植已成林”[40]的说法,据清代《齐民四术》记“方八尺一株”(即约2.7m2.7m)估算[41],邓大林开拓了不少园地专门种植杏树,但由于成活率不高,植树处景观相应地也在不断更新变化。

一旦成活且开花,如陈澧所赠3株江南红杏开花处,则因品赏环境的需求得以营造。总而言之,在园主人与客人对杏花的栽培和品赏之中,江南风景逐步植入岭南园林的土地之中。除了杏的栽植以外,其四围的路径、墙垣、门窗、草木、山石等环境也因此逐年改变,在杏花雅集情境中共同延续了江南风景意象和体验。
 
在气候环境条件与园地变化的背景下,园中杏花种植情况在19世纪70年代后已较少有记载。但是,以上杏花承载的意象在诗书画中得以延续。当1888年张之洞在《忆岭南草木诗》中回顾杏林庄杏花时,凭借流传的诗画,他同样建构起了岭南的江南风景意象,“退之岭外归,江陵诧杏花。岂知千载后,渡海飞明霞……北客喜来看,感物皆忆家”[42]。

江南杏花风景意象的延续
 
《香港华字日报》1905年5月11日“杂志”栏目载有“杏林庄”一文,当中记杏林庄之杏是从江南移植,甚至以为杏林庄园名来源于此(图5)[43]。1934年冬冒广生曾与陈融等人游杏林庄,民国日本汉文学期刊《东华(东京)》1935年第84期载有其诗《游杏林庄》“……何当补种江南杏,明岁杜鹃相映红。”[44]可见此时杏树或已不存,但人们仍借其余诗文的记载延续了对该意象的念想。
 
结论
 
本研究以岭南杏林庄杏花为线索,探索了岭南园林与江南园林在意象层面的互动关系,解读了岭南园林中借助花木雅集塑造江南风景意象的具体条件与途径。通过对杏花雅集题咏诗文的解读,发现杏林庄之杏从无到有,即从杏林医道的寓意,随着杏树南迁增添了物的内涵。在杏花开放之后,通过考证、赋诗、书画等雅集活动,杏林庄中的杏分别从意象认知、生成和传播的层面被逐步赋予了江南风景意象,并最终在园林实景营造和纸上媒介传播中得以延续。
 
本研究有助于补充园林史研究中关于江南和岭南地域园林文化交流的议题,亦是对清末中国园林中基于花木雅集生活情境意象塑造的研究探索。借助杏花雅集生活经营的视野,可见在空间范畴上,岭南园林中所表达的江南风景意象没有因气候条件所导致的植栽存活等困难而受限;在时间范畴上,杏花之景在雅集生活中被及时和巧妙地转化成实景和纸上长存的意象,以致杏花景物消逝之后,其塑造的融糅了江南和岭南地域风景的园林意象仍旧得以延续。
 
以上园林意象塑造过程亦可为当今保护或修复古典园林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而今在部分幸存的古典园林之中,物所承载的意象仍未在实践工作中得到充分理解和呈现。比如,因植栽的更换、栽植位置变化等,或修复建筑当中家具陈设位置不当,缺乏匾额楹联、书画题咏、花木赏石等所导致的意象缺失和生活趣味索然。未来相关工作中应基于相应研究形成指引,提供更多能让后代理解与承续园林生活与营造智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