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精细化分区管控的3个主要研究结果 - PenJing8|盆景吧
自然保护地精细化分区管控的3个主要研究结果
2023-11-08 21:35:26  浏览:0
主要研究结果
 
5.1黑颈鹤冬季行为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
 
黑颈鹤每年10月底11月初至次年3月末4月初在大山包越冬,部分个体可停留至5月,平均停留时间为194d。黑颈鹤为典型的昼行性鸟类,通常于每日07:20左右飞离夜栖地,18:00左右返回夜栖地。根据行为空间需求,黑颈鹤栖息地可分为夜间夜栖地(roostingarea)和日间觅食地(foragingarea)[18]。黑颈鹤因集群夜栖,夜栖地分布集中且固定,而觅食地较为分散,广布于大山包。
 
1)夜栖地及缓冲区识别。本研究采用直接观察法追踪黑颈鹤傍晚飞回、清晨飞出的行为,确定黑颈鹤的夜栖地分布,同时结合地面调查,检查夜栖地点是否具有多密集的粪便或羽毛等特征,确定具体夜栖地范围;采用最小接近距离(minimumapproachingdistances,MAD)法,通过测量鸟类警觉距离(alterdistance,AD)以及惊飞距离(flightinitiationdistance,FID),确定夜栖地缓冲区范围。

自然保护地精细化分区管控的3个主要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在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有4个夜栖地,主要分布于大海子和跳墩河2个水库(小海坝和长会口)边缘的浅水区域,以及殷家碑海子沼泽湿地(图4),分别有400~600只、200~300只、100只左右。黑颈鹤夜栖地最小接近距离为380.47m,因此建议在大山包黑颈鹤夜栖地建立400m的缓冲区,保证黑颈鹤夜栖安全。
 
 
2)日间觅食地识别。选取MaxEnt模型,利用觅食地点与环境影响变量分析大山包越冬黑颈鹤觅食地需求[19]。使用样线法实地调查黑颈鹤觅食地出现的点数据,共记录1102只黑颈鹤,114个觅食地点。预测因子选择对越冬黑颈鹤觅食分布产生潜在影响的12个变量,包括气候、物理环境和人类干扰等因素[19]。

自然保护地精细化分区管控的3个主要研究结果

模型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为0.838,这表明模拟结果良好,本研究发现黑颈鹤在核心区内的水库和居民居住点附近斑块出现概率较高(图5),特别是靠近水库浅水区夜栖地附近。目前核心区覆盖了73.2%的黑颈鹤栖息地适宜区(≥33%),其中26.9%为农田。同时黑颈鹤高概率出现的觅食区也涉及外殷家碑海子周围保护区以外的区域。
 
5.2黑颈鹤觅食与居民生产生活具有空间冲突与共生时序性

黑颈鹤觅食与居民生产生活具有空间冲突与共生时序性
 
采用空间叠置法分析单因素人类活动与保护对象黑颈鹤及其栖息地空间重叠度和交互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图6):在黑颈鹤越冬初中期,农田残留的粮食为黑颈鹤提供了植物性食源,属于共生关系;而黑颈鹤越冬后期(2~3月)摄食农民春耕播种的马铃薯种薯和燕麦种子,给农户造成大量损失,人鹤矛盾激化。同时,黑颈鹤越冬主要取食草本植物地下根茎部分,然而春、夏季村民的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植物地下根茎部分生物量下降,影响黑颈鹤冬季食源,对黑颈鹤越冬安全和栖息地生态健康产生威胁。

自然保护地精细化分区管控的3个主要研究结果
 
越冬期居民生活产生的噪声和灯光污染都对黑颈鹤越冬产生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严重影响区集中在夜栖地附近居民点。越冬期访客游憩活动对黑颈鹤生境产生季节性直接影响,空间重叠区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1%,可通过调整越冬期访客游憩活动和组织方式,来减少对于保护物种的负面影响。
 
5.3保护利用冲突强度以夜栖地为中心递减

  保护利用冲突强度以夜栖地为中心递减
 
采用物种保护与利用冲突和机会方法辨识物种保护需求与社区生产生活、访客游憩之间的空间交互关系,识别保护与利用冲突/机会。结果表明(图7):黑颈鹤保护和人类利用的冲突空间(89.7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6.7%;保护和利用机会空间占保护区的34.7%,其中保护机会空间和利用机会空间所占比例相近,分别占保护区面积的17.4%和17.3%。

高冲突区主要分布在保护地黑颈鹤夜栖地大海子和跳墩河周围的夜栖地(25.8km2),强度以夜栖地为中心递减。高保护机会区主要分布在大海子、跳墩河、燕麦地等水库(20.0km2);高利用机会区主要集中在保护区西北部和南部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