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在吴门园林图像中的2个风景意义 - PenJing8
城墙在吴门园林图像中的2个风景意义
2023-11-08 11:18:03  浏览:0
城墙在吴门园林图像中的风景意义
 
2.1城墙形象作为绘画中园林位置的暗示
 
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元老,而文徵明又是沈周的学生,因此不排除2幅图册之间在绘画上的借鉴关系,不仅在册页的安排顺序上二者均以城墙作为册页的开端,而事实上关于《东庄图》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有学者研究表明二者在图像上有着借鉴的关系,甚至《拙政园三十一景》中的“芙蓉偎”“深净亭”有直接复制《东庄图》“曲池”和“北港”的嫌疑[3]。

对于文徵明来说,借鉴老师的绘画图式一是可能出于绘画师承的关系;二是在同一类题材的绘画中有以城墙暗示园林位置的描绘传统。结合东庄和拙政园的园记,二者在写作的体例上开头均明确了园林的坐落位置,行文结构均是按照地点、景点、园主的事迹与品德、作记缘由、时间6个部分来写,很难排除其中的模仿和借鉴的可能性,由此反观在《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按照沈周的《东庄图》绘画体例表现也不足为奇,其中的师承关系显而易见。

城墙形象作为绘画中园林位置的暗示
 
在文徵明另一幅为张一川所作的《一川图》中也可以看到城墙的形象(图6)。作为一张别号图,描绘了从张一川在苏州城西面阊门外住宅,隔着外城城濠水面眺望城市的景观。画面中把城墙和远山作为背景,可以清楚地看到城门和2层歇山顶的城门楼,城内建筑的屋顶也依稀可见,画面中城市和住所一个位于画面左侧偏上,一个位于画面右侧偏下,和城门相对,画面右侧2颗古松下的小楼有可能就是张一川的居处所在,隔着被特意拉宽的水面形成了对角线上对视的两点,城墙的出现在这里起到了暗示城市和居所空间关系的作用,点明了居所的空间位置。

同时,城市和山林的这种观看和被看的视觉关系还隐藏着一种山林和城市之间的疏离感[8]。城墙作为古代重要的空间参照物,对于园林的空间定位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到,这种以城墙和城墙的对立面园林所暗含的“城市”和“山林”的微妙关系也一直出现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如前面所提到的松江画派的沈士充所作的《郊园十二景图》、张宏的《止园图》,可见从沈周开始,这种以描绘城墙而暗示园林方位的做法成为后继相延被遵循和学习的图式传统。
 
2.2园林对城墙的借景
 
东庄和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的东部,分别在古城的东北角和东南偏上,整个苏州古城的面积在明代大约14.2km2,城内地势平坦,城墙外围也没有高峻的山体,而相对较高的西北部虎丘和西南的横山和古城相隔一定距离,因此园林要借景城外的山体,从视线来分析,身处园林中眺望城墙外围的小山丘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城内不排除站在高处如城墙上,可以远眺离城很远的山体,但通常情况下,在城内的园林中城墙就形成了视觉上一道重要的屏障。城中可供的园外借景,也就以北部的北寺塔和四周的城墙和城门楼为主。

城墙在吴门园林图像中的2个风景意义
 
根据正德《姑苏志》明代苏州城墙的高度是“二丈三尺”,城墙上城堞的高度为“六尺”,按照今天的尺寸约9m,而北寺塔在当时也高达76m(图7)。

城墙在吴门园林图像中的2个风景意义

拙政园和城墙及北寺塔的视距分别约为550和950m,城墙虽然相对较矮,但是拙政园所在的北园区域当时的构筑物很少(图8),和城墙相联系的部分为大面积的低洼农田,因此借景北寺塔和城墙均成为可能②[12](图9)。

城墙在吴门园林图像中的2个风景意义

东庄对于城墙的借景就更加便利,城墙和葑门的视距分别约为350和670m(图10),葑门城楼高度大概为20m(图11),而且城墙和园林之间也无视线的遮挡(图12)。这2处园林和众多城墙周边的园林一样,在当时把城墙和城门作为园林的借景有其客观的必然,这也就不难解释城墙这一形象作为园外的借景出现在这2套图册中的原因。

城墙在吴门园林图像中的2个风景意义
 
对于城墙的借景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文徵明在《与邢丽文登葑门城楼》一诗中提道:“天风异制木蛇空,雉堞差差夕照中。百里山川形胜旧,万家烟火岁年丰。[13]”登上葑门城楼,齿状的城堞在夕阳的掩映下,市井和山林虽然以城墙而分离,但是城墙内的万家炊烟,城墙外的山川景胜,和谐而美好。对于另一首描写东庄的题画诗中写道:“空余列榭依流水,独上寒原眺古城。

③”同时考察城墙形象在当时社会语境下的意义,不仅是一个空间的围合形态,东庄图中城墙形象的2次出现,但是同一意象的借景意义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不同时空情境下园林绘画中的景物描写均影射到了城墙,作为现实的存在,绘画中的城墙来源于画家对于实景的关照,因此从图像所延伸的城墙风景和园林的现实性关系就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