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素
3.1自然因素
3.1.1地形地貌
高程是基本的地形指标因子,也是影响历史景观资源选址的因素之一,坡度是对地表形态和结构特征的有效描述,坡度较大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开展景观游憩活动。
近代各时期的历史景观资源数量均随着高度升高而下降。钟山南坡、玄武湖、覆舟山南坡、鸡笼山东侧等地势较低,历史景观资源点数量较多,历史景观资源大多集中于0°~6°的坡度范围。
鸡笼山及覆舟山高度均在50m左右,向北均可借景玄武湖,如明代修建的凭虚阁,清代修建的旷观亭、北极阁、万寿阁,民国修建的九华禅寺、地藏寺等,因此40~60m也是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的重要分布范围,而钟山之巅的头陀岭、北高峰高度均大于400m,是整个区域的制高点,因此也成为历史景观资源分布的重要区域,如一人泉、应潮井等。
历史景观资源的坡向以朝南居多,其次为东南和西侧。除钟山北侧明代功臣墓、航空烈士墓及鸡笼山北侧的凭虚阁等,其他大部分历史景观资源点均选址于阳坡。按照坡向的接收光照条件重新分类,叠加统计可得出:近代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在坡向选择上偏向于135°~225°和225°~315°的等级,315°~360°的阴坡等级分布最。
鸡笼山及覆舟山高度均在50m左右,向北均可借景玄武湖,如明代修建的凭虚阁,清代修建的旷观亭、北极阁、万寿阁,民国修建的九华禅寺、地藏寺等,因此40~60m也是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的重要分布范围,而钟山之巅的头陀岭、北高峰高度均大于400m,是整个区域的制高点,因此也成为历史景观资源分布的重要区域,如一人泉、应潮井等。
历史景观资源的坡向以朝南居多,其次为东南和西侧。除钟山北侧明代功臣墓、航空烈士墓及鸡笼山北侧的凭虚阁等,其他大部分历史景观资源点均选址于阳坡。按照坡向的接收光照条件重新分类,叠加统计可得出:近代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在坡向选择上偏向于135°~225°和225°~315°的等级,315°~360°的阴坡等级分布最。
3.1.2水系
运用ArcGIS建立水系缓冲区,与历史景观资源数据进行叠加(表2)。
结果表明:
1)近代历史景观资源在每个缓冲区分布比较均衡,其中在大于200m的范围内相对集中;
2)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多为文娱建筑、风景建筑、宗教建筑和陵坛墓园,生活性建筑不多,对水源的需求相对较少。
钟山西南坡、鸡笼山北坡胥家大塘一带,地势较低,水系湖泊较多,易发生洪涝,历史景观资源较少,而鸡笼山南坡,钟山独龙阜、东冈、北高峰、头陀岭一带,地势较高,距离水源距离适中,景观资源数量较多。
结果表明:
1)近代历史景观资源在每个缓冲区分布比较均衡,其中在大于200m的范围内相对集中;
2)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多为文娱建筑、风景建筑、宗教建筑和陵坛墓园,生活性建筑不多,对水源的需求相对较少。
钟山西南坡、鸡笼山北坡胥家大塘一带,地势较低,水系湖泊较多,易发生洪涝,历史景观资源较少,而鸡笼山南坡,钟山独龙阜、东冈、北高峰、头陀岭一带,地势较高,距离水源距离适中,景观资源数量较多。
3.1.3自然因素与历史景观资源分布模型
对近代南京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点数量与其高程、坡度、坡向条件等级及离水距离等数据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著影响因子。1938—1949年,历史景观资源持续减少且多为上一阶段的延续。孙科在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上提出《恢复陵园旧观三年工作计划纲要草案》,但“三年计划”并未实现[14]。这时期新增的历史景观资源仅有观梅轩等3处,故本文仅对前3个时期进行回归模型分析。
由模型分析结果可知(表3~5),4个自变量中高程、坡度、离水距离显著性皆通过检验,表示随着高程、坡度、离水距离的增大,历史景观资源出现的概率降低。坡向条件等级在模型中的显著性较弱,除1840—1864年之外,坡向条件等级对历史景观资源分布无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模型中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值B和优势比Exp(B)值可知,离水距离是影响1865—1912年历史景观资源分布最大的诱因,高度是影响1913—1937年历史景观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
3.2人文因素
3.2.1交通条件的改善
近代城市规划与市政道路的建设,改善了钟山风景区的交通条件,使历史景观资源集中于玄武湖梁洲、钟山小茅峰、灵谷寺等交通便利区域。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神策、太平二门间辟丰润门以通后湖[22],1930年1月建成的玄武湖公园环湖马路,极大提高了玄武湖的交通可达性。趾洲的“北伐光复南京阵亡将士纪念塔”、梅岭的“128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及环洲东北侧的喇嘛庙、诺那塔等风景资源相继落成。1928年修建的明孝陵路,1929年建成的陵园路、灵谷寺路,以及出于绿化造林的需要修筑的多条山径,改善了钟山南坡、东坡的交通条件,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谭延闿墓等随之建设[14]。
3.2.2统治阶级的干预
近代钟山风景区景观资源的占有和使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帝王墓葬、皇家建筑、权贵府邸等风景资源的变迁促使钟山风景区分布重心由西北鸡笼山一带向东南部的钟山南坡独龙阜、小茅峰及灵谷寺移动。明代,钟山成为皇家陵寝,《洪武十四年敕谕》:“蒋山寺住持仲羲奏迁蒋山寺及宝公塔于东冈,改赐寺额曰灵谷寺。
明太祖于鸡笼山南坡设“十庙”,清同治四年(1865年)、十二年(1873年),增设昭忠祠、刘公祠、祥公祠等。清末两江总督曾国藩于玄武湖重修湖神庙、大仙楼,并向公众开放。民国时期,覆舟山南侧至鸡笼山东侧成为军队打靶场和小营,历史景观资源数量锐减,钟山东侧的小茅峰成为孙中山先生山陵吉壤,廖仲恺等附葬周边,并建设纪念建筑光华亭、流徽榭,官邸别墅美龄宫、孙科公馆等,促进了景观资源聚集区域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的转变。
3.2.3战争动乱的影响
战争是导致近代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的数量呈现2次波动的直接因素。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及1864年清军破城之际,钟山历史景观资源数量急剧下降。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十三日,《向荣奏稿》称:“鏖战终日,至夜,忽见钟山前五营一齐火起,孝陵享殿亦燃,即催队直至钟山。[23]”清末“维新四公子”陈三立在《雨霁游金陵》记述战后明孝陵的场景。“驱车越荒城,独寻兵戈后。
陂陀满新冢,疏邪拱秃柳……五德不代母,历数催坏久。兴亡阅石马,舜跖亦何有。莫问康熙碑,毁剥溷蝌蝌”[24]。民国之后,钟山风景区较快发展,历史景观资源数量达到顶峰。而南京保卫战中,侵华日军对中山陵片区破坏极大,“除陵墓主体及部分纪念建筑损坏较微、尚称完整外,其余房屋、道路、林木、苗圃等,悉为日寇摧为平地”[14]。
陂陀满新冢,疏邪拱秃柳……五德不代母,历数催坏久。兴亡阅石马,舜跖亦何有。莫问康熙碑,毁剥溷蝌蝌”[24]。民国之后,钟山风景区较快发展,历史景观资源数量达到顶峰。而南京保卫战中,侵华日军对中山陵片区破坏极大,“除陵墓主体及部分纪念建筑损坏较微、尚称完整外,其余房屋、道路、林木、苗圃等,悉为日寇摧为平地”[14]。
4结论与展望
1)系统整理历代有关钟山风景区的文献史料,构建历史景观资源地理信息系统(H-GIS)数据库。以近代时间截面为例,对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一方面,有助于探究风景资源的演进规律,为当代遗产保护、山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实践基础,并为“城景互动”研究及当代南京风景系统的营建做铺垫。另一方面,证明了历史GIS在量化园林文献史料空间信息的可行性,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探索新思路与新视角。
2)演变特征方面。数量经历2次波动,清末景观类型单一,民国景观资源的类型趋于多样化,纪念建筑在各历史时期数量最多。空间分布上,近代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集中分布于钟山南坡独龙阜、小茅峰、灵谷寺,鸡笼山,玄武湖梁洲等区域。清末集中于鸡笼山,民国之后移动至钟山东冈。重心迁移上,清中叶至清末的分布中心点向西北偏移,民国之后向东南偏移,且方向分布趋势较为明显。
3)影响因素方面。近代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的演变与自然和人文因素关系密切。随着高度升高,数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大多集中于坡度0。-60,坡向1350-2250和2250-3150和离水距离200m之外的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统治阶级的干预及战争动乱的影响对历史景观资源的时间演变、空间分布及重心迁移起到推动作用。
4)构建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库对风景资源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其一,许多风景资源的文献记载较少,史料之间常有相悖之处,在对相关文献的选取、甄别过程中难免会有遗漏;其二,由于时间相对久远,对于历史景观资源地理位置的确定,在精度上会存在误差。
随着近些年考古及相关史料的进一步发掘,未来希望借助历史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方法,结合园林诗词、图像等多元数据,以历史地理数据库为基础,精细化探究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的分布网络与模式,以期为历史景观资源数字化保护及城景系统营建提供参考。
随着近些年考古及相关史料的进一步发掘,未来希望借助历史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方法,结合园林诗词、图像等多元数据,以历史地理数据库为基础,精细化探究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的分布网络与模式,以期为历史景观资源数字化保护及城景系统营建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