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植物园水生植物区的3个应用案例 - PenJing8
杭州植物园水生植物区的3个应用案例
2023-11-04 12:22:26  浏览:0
基于多种生境的湿地植物景观营造实践——以杭州植物园水生植物区为例
 
摘要:以杭州植物园水生植物区建设为例,介绍了总体设计思路和湿地植物特色,探讨了在平静水体、流动水体和旱溪等水体形态中湿地植物的选择要点,不同光照条件下阳性、阴性湿地植物的景观应用,以及水位变化影响下湿地植物景观营造的具体对策。针对项目中水体面积较大、水源不稳定的问题,通过实践归纳出湿地植物在生态海绵中的多种应用形式。此外,针对改造项目中新建湿地植物景观面积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现状植物营造湿地植物景观的思路。
 
1湿地植物
 
1.1湿地植物的概念和分类
 
凡在湿地中生长的植物统称湿地植物,包括水生植物、沼生植物和湿生植物。按其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不同,分为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叫。
 
1.2湿地植物的作用
 
湿地植物在营造景观、净化水质、营造水生动物生境、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体景观的营造越加重视,湿地植物作为水体景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被普遍应用。蒯叫西湖风景区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都以湿地植物造景闻名,其中,曲院风荷、柳浪闻莺、茅乡水情、江洋贩公园、长桥溪公园和蒯叫湿地植物园等主题景点深受人们喜爱。
 
 
湿地植物常在水体边缘和水面生长,生长环境的不同决定了水岸线、水面的配置方式各有特点。水生植物在长期适应水深环境的系统演化过程中分化出了湿生、挺水、浮叶、浮水和沉水5个生活型,各种水生植物都能找到各自适应的水深环境[2]。水岸线的配置主要选用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充分考虑湿地植物耐水湿程度、体量、姿态、质感、叶形、叶色、花形、花色和花期等特点来配置,使水、陆景观过渡自然。

水岸不宜成排种满植株较高的挺水植物,易造成呆板、闭塞的岸线效果。岸线植物配置应有高有低、有进有退、有疏有密,形成生动自然的植物景观。水面植物配置的重点在于空间组织,以达到多角度观赏水生植物的目的,并合理控制水面留白比例,借景陆地景物、水岸植物的倒影。此外,湿、潮湿、湿度适中、干燥4种生境类型也可作为判断标准,来选择合适的植物种植位置[3]。
 
2湿地植物的应用案例
 
2.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杭州植物园,西靠桃源岭,北依西湖十景之一的“灵峰探梅”,总体提升范围123.48hm2,核心设计范围28.5hm2。本次提升主要在蔷薇园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对现状水潭、溪流进行改造,并结合造景、科普展示、科研的需要新建部分水体,种植丰富的湿地植物,将蔷薇园和水生植物区融合,形成更加丰富的植物景观,营造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专类园区。
 
自2017年10月1日对公众开放以来,已连续举办6届自然嘉年华活动,深受市民喜爱。2020年“杭州院士路”落址园内无患子大道,是国内第一条以科学家代表、中国两院院士为主题的道路。园区接待了众多中外游客,取得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市民拍照打卡、参与自然活动、体验自然教育的热门新去处。
 
2.2设计思路
 
2.2.1现状保护与环境提升相结合

杭州植物园水生植物区的3个应用案例
 
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合理布局游赏空间、水系和植物(图1)。梳理现状园路,大路成环、小路成网、步移景异,形成丰富的游赏空间变化;梳理现状水系,增加水系面积,保证水系贯通,并分片布置丰富的湿地植物。以丰富的水系为依托,设计了一系列不同样式的景观桥;梳理现状植物,保留较好的现状植物骨架,清理杂木,合理布局新增的专类植物。
 
2.2.2生态、景观、科普功能相结合
 
坚持生态建园的原则,以植物造景为主要手法,以蔷薇科植物和湿地植物展示为特色。在营造优美景观的基础上,结合科研教学、科普展示和科研培育等内容,体现植物园的科学内涵。
 
2.3湿地植物特色
 
西湖风景区中不同的公园景点选用不同的特色水生植物营造主题景观,如太子湾选择花大色艳的黄菖蒲和洋水仙作为主要的水生植物材料,杭州西湖西线茅家埠景区再现了原本自然野趣的湿地景观,曲苑风荷则通过丰富多彩的荷花品种来打造和宣传西湖“荷文化”[4]。

水生植物区水系、湿地面积约为4hm2,为避免在西湖景区形成同质性湿地植物景观,水生植物区以展示水生鸢尾和睡莲为特色。园内收集水生鸢尾30种(含品种),花期5月;热带睡莲约150种(含品种),花期5—10月;耐寒睡莲约100种(含品种),花期5—9月。整个核心观赏区包括水生植物600余种(含品种)、观赏草40余种(含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