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半干旱地区山地公园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以西宁市植物园为例
摘要:以西宁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内的植物园为例,分析其特点和问题,确定设计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适用的海绵技术措施:坡面整地、植被修复、生态边沟、冲沟治理等,并注重海绵城市与景观设计的有机融合,以景观为载体发挥海绵城市功能,建成效果实现了海绵功能完善与景观效果优化的双赢,可为西北半干旱地区山地公园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巨大,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构建自然化和本地化的海绵体。2016年4月,西宁市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其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属半干旱气候缺水地区,西宁市积极探索适合其气候环境特征的海绵城市建设新思路,综合施策,利用“山-水-城”的典型城市空间结构,确定“治山、理水、润城”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1]。西宁市植物园作为试点区“治山”的典型项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1基地概况
西宁市植物园地处大南山与北部城市建成区的过渡地带,东、西、南三侧均与生态山林相连,北侧紧靠解放渠,占地面积66.67hm2。
1.1基础条件
降水:年均降雨量为410mm,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20mm以下的日降雨频次约占93.9%,年均暴雨日数1.4d,历史最大日降水量62.2mm。地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高差约200m,坡度大多超过16°,局部冲沟两侧达50°以上;存在较发育的冲沟,最大的冲沟坡降大于100m,跨度达45m。
土壤地质:表层植被土,层厚0.7~0.8m,基层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厚8.7~12.7m,土质均以粉土为主;地下水位埋深较深,约10~20m。下垫面分布:园区林木覆盖率较高,约占84.32%,其余为建筑屋面1.23%、铺装9.20%、水体0.15%、裸土5.10%,综合雨量径流系数约为0.30。场地雨水以散排为主,局部设置排灌渠和雨水管网,雨水最终排至解放渠。
土壤地质:表层植被土,层厚0.7~0.8m,基层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厚8.7~12.7m,土质均以粉土为主;地下水位埋深较深,约10~20m。下垫面分布:园区林木覆盖率较高,约占84.32%,其余为建筑屋面1.23%、铺装9.20%、水体0.15%、裸土5.10%,综合雨量径流系数约为0.30。场地雨水以散排为主,局部设置排灌渠和雨水管网,雨水最终排至解放渠。
综上,西宁市植物园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其自身特点:1)地处西北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偏少,且季节性差异较大;2)山地公园地形复杂,地势高差大;3)植被土层较薄,土质疏松,降雨易造成水土流失,且存在湿陷性黄土。
1.2存在问题
1.2.1海绵问题
1)水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林地植被衰退,局部黄土裸露,特别是在山体冲沟处,纵比降较大,暴雨时易造成沟槽冲刷和水土流失。
2)水资源紧缺:水平阶年久失修,缺乏滞、蓄水设施,林地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能力差,林相恢复需水量较大。根据湟水流域林草用水定额378L/m2·a测算,年均灌溉用水量约21万m3,用水量较大。
1.2.2景观问题
林相单一,地被长势不佳,缺乏植物景观特色,游赏体验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