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结果:组景关联的风俗仪式活动
从西湖组景文本来源可知,组景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与组景关联的民众日常风俗仪式活动既是组景教化的结果又是教化的过程。“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传统教化讲究移风易俗,风俗仪式活动即是教化结果的一种展现[24]。从文化传播仪式观的观点看,风俗仪式活动不仅反映传播信息在空间上的拓展,还是创造、修改和改造一个共享文化的历史过程,展现了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25]。
作为风景的一种存在方式,组景与风俗仪式的关联在于其体验性。组景不只是景观本体的文本纪录,还关联了季节、气候、节日、历史事件等的感知体验,民众能体验从组景反映的上下文“剧情”和历史纵深引用关系的场景所唤起的记忆和想象[26]。组景唤起的集体记忆和想象是教化达成内在普遍性认同的基础,民众也正是通过具体场景和事件去体验理解组景的存在。惠州西湖组景教化结果可总结为与之相关的官民游赏、文教题咏、纪念祭祀等风俗仪式活动。随教化活动体验不断开展,组景在民众生活中进一步普遍化,再经由历史的洗礼,西湖组景成为惠州文化的一种代表。
作为风景的一种存在方式,组景与风俗仪式的关联在于其体验性。组景不只是景观本体的文本纪录,还关联了季节、气候、节日、历史事件等的感知体验,民众能体验从组景反映的上下文“剧情”和历史纵深引用关系的场景所唤起的记忆和想象[26]。组景唤起的集体记忆和想象是教化达成内在普遍性认同的基础,民众也正是通过具体场景和事件去体验理解组景的存在。惠州西湖组景教化结果可总结为与之相关的官民游赏、文教题咏、纪念祭祀等风俗仪式活动。随教化活动体验不断开展,组景在民众生活中进一步普遍化,再经由历史的洗礼,西湖组景成为惠州文化的一种代表。
3.1休闲游赏
休闲游赏是西湖最基本的功能,是民众体验惠州西湖组景最主要的活动。自宋代国家礼治教化逐步平民化,城郊山水是山水文化与风景结合的公共区域,适宜大众礼教游赏,成为教化的重要载体[27]。休闲游赏活动推动了惠州西湖的建设,西湖逐步发展成民众重要的生活空间,西湖中各社会阶层民众的日常生活活动也成为组景的有机组成部分。西湖的持续建设又进一步扩大了组景的受众群体。组景通过休闲游赏活动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直接关联,活动的开展使得组景的教化内涵进一步宣扬,强化惠州西湖的地方特色。相较于皇家和文人园林,惠州西湖这种根植于当地民众生活实际营造的公共风景园林更具有普遍而持久的生命力,其包涵“市井气”,更反映岭南园林的大众性、时代性、不囿樊篱的创新性[28]。充满了浓郁大众生活气息的惠州西湖组景,更是上升为岭南文化在风景上的一种表征。
3.2题咏文教
组景是在历代文人和官员的游赏经历基础上,由组景主体对景物题咏确立的。题咏文教活动促使组景持续更新和被进一步阐释,使民众深化对组景的了解。“玉塔微澜”一景为世人熟知和传诵即与诗文题咏相关。最早宋代陈偁题“雁塔斜晖”,清代吴骞作诗画进一步阐释此景,晚清张友仁引苏轼诗句改为“玉塔微澜”,因此诗句能让人想象难以图示的绝妙意境(表4)。景因文显,文因景传,以苏东坡为代表的文人墨客对于西湖山水名胜的精心品题,使西湖风景精华得以浓缩、升华,相关组景由于与美妙诗画的渊源而脍炙人口[3]。
题咏活动聚集的文人客观上推动了惠州文教事业的发展。明清惠州人文兴盛,西湖出现书院鼎盛的景象。丰湖书院被誉为广东四大书院之一,众多墨客文人于此聚众讲学,而后书院改办惠州中学堂、惠州中学校和惠州师范学校,对惠州的人才培养做出重大贡献,使惠州成为东江流域的文化教育中心[29]。随着题咏文教活动的开展,新的组景不断加入;随着文教事业逐渐繁盛,西湖组景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沉淀在惠州人民的心中,并逐渐形成了强烈的地域文化审美情感,进而上升到社会整体层面的文化认同[30]。
3.3祭祀纪念
祭祀纪念活动是西湖组景形成过程中的教化结果之一,具体包含了2个方面:基于宗教仪式的祭祀和名人贤人敬仰形成的纪念活动。儒、释、道三家为了宣扬各自的理念,在惠州西湖修建了大量祠、寺、庙等纪念祭祀建筑,吸引了大量的民众进行宗教活动。“孤山苏迹”一景即为敬仰苏轼等先贤而设立,西湖中还有为纪念文天祥、王守仁、周敦颐、杨万里等名贤而建的景贤祠和五先生祠。清代《重修景贤祠并祀田碑记》记载了该祠“崇先贤,扶世教”的重修目的及重修后民众“每年灯火之羡,积以赡僧道,俾无玩驰”的风俗景象。组景因纪念祭祀场所的可达性和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其对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定期对大众开放的纪念祭祀活动也加强了与风俗关联的组景的体验性。组景逐渐成为节庆等活动的场所空间和地方重要的旅游指导,带动了地方的集体意识强化,并被后世持续推崇[8]。
4结语与讨论
组景是中国传统风景欣赏与文化裘达的重要形式,文章借鉴了阐释学和文化传播学的理论观点,从教化机制角度解释了惠州西湖组景通过教化获得普遍认同的现象。组景文本的形成是以公共风景空间及与之相关的民众公共活动为根据而进行的经典化过程,这是组景实现教化的基础:组景教化的核心在于主体的公共阐释作用实现了组景由物质性的存在到价值观念教化的转化,并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组景最终以组景体验关联的风俗仪式活动作为教化的过程和结果回归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惠州西湖组景教化包含了民众、文人和官员多元主体的参与,西湖景物典型化是组景的过程,也是社会共识形成的过程。组景反映了不同主体价值观念的关联共享。惠州西湖组景因此成为一种社会多元参与、多元创造、多元共识的风景存在的典范形式而获得大众的普遍认同。
据此,组景不仅是文本或景物实体的范畴,组景教化也不仅是组景在空间上的传播,更是一种综合了主体教化活动在历史范畴延续的文化传播活动。以上的认识对于现代组景教化作用有重要启示。首先,要求组景的创作不仅局限于物质空间或景观的意象等视觉特征,更应从主体体验的角度关注当地民众自发的活动,关注当下文化状态的同时树立基本的历史延续观。其次,组景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对于游赏者来说,回归当时历史语境并获得足够的背景知识是理解当时风景审美活动的重要条件,这需要风景名胜的设计管理者通过讲解和展示系统地去满足。最后,值得关注的是组景传承中传播媒介和教化活动的作用,组景的文本形式使组景进入广阔的传播领域,但又回归于以组景体验性为基础的相关教化活动。地方管理机构积极宣传优秀组景和组织地方民俗活动,也是组景发挥教化作用的重要环节。
组景教化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以人为主体作用,折叠了历史、社会、当下体验等多重因素的一个综合过程。教化研究立足于民众主体的日常生活需求,并积极借助阐释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理论工具,给研究和理解组景等风景文化资源价值提供了更广阔的动态视角。满足人们对风景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发挥中国风景资源唤起、构建集体记忆和传承地域文化的作用,是综合性社会工程,亚待多学科参与研究和实践。惠州西湖组景教化经验和规律的思考总结对当下风景名胜和公共园林的文化培育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