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商贸影响下的泉州沿海地区传统景观体系研究 - PenJing8
海洋商贸影响下的泉州沿海地区传统景观体系研究
2023-10-21 16:41:13  浏览:0
海洋商贸影响下的泉州沿海地区传统景观体系研究
 
摘要:古代泉州沿海地区海洋商贸极为繁盛,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以泉州沿海地区作为研究范围,通过文献整理、历史地图转译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从区域和城市双重视角研究海洋商贸影响下的传统景观体系特征。区域视角下,从商贸景观要素、航运景观网络两方面探究该地区形成的港市结合、寺塔林立、水陆相连的海洋商贸景观;城市视角下,从自然山水空间、城市实体空间、景观意象空间三方面探讨滨海而生、因商而盛的城市景观。从海洋商贸视角审视传统景观体系特征,以期为当地商贸文化传承、地域景观塑造提供理论指导。
 
泉州沿海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中部,隶属于福建省,岸线蜿蜒,港湾优良,海洋商贸活动在宋元时期达到鼎盛,因此泉州成为当时的“世界商贸中心”,获得了“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虽然随着朝代更迭,泉州作为外贸海港的地位几经沉浮并最终衰落,但其独特的历史却塑造了独具海洋商贸底蕴的传统景观。至今泉州仍遗留有大量海洋商贸遗产,影响着现今城市的景观风貌,泉州也因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而申遗成功。然而,数十年的快速城镇化使历史上积累下来的独具商贸底蕴的传统景观逐渐消失,景观趋同化日益严重,因此研究海洋商贸影响下的泉州沿海地区传统景观构成要素与风貌特征,对当地历史风貌保护、地域景观营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学界对传统景观体系的研究已较为成熟,涉及灌区盆地[1]、山前平原[2]、滨海小平原[3]等区域,但多是农田水网主导下的景观营建。对于泉州地区,虽然已有关于传统风景体系特征和发展经验的研究[4-5],但多从城市视角出发且未揭示商贸主导因素,故而亟须补充、完善海洋商贸影响下的传统景观研究。

此外,关于泉州海洋商贸的研究已涵盖泉州港港口变迁史解读及兴衰原因[6]、泉州港海外交通发展[7]、各类经济与海洋商贸互动关系[8]、海洋商贸影响下的多元宗教文化互动[9],以及桥塔祠庙等海洋商贸设施营建[10-11]五大方面,为本文海洋商贸景观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材料。因此,本文以泉州沿海地区作为研究范围,采用文献整理归纳、历史地图转译、实地踏查等方法,从区域和城市双重视角探析海洋商贸影响下由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叠合而成的景观体系。
 
自先秦至清末,在山水环境、国际形势、社会经济和军事等因素的影响下,泉州沿海地区海洋商贸发展经历了初兴、崛起、繁荣和衰落4个阶段(表1)。宋元时期海洋商贸活动达到顶峰,沿海各地修建了大量港口、市肆、津梁等服务设施以满足商贸需求,也涉及城池扩建、水网贯通等建造活动,海洋商贸已渗入泉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明清时期虽然海洋商贸整体呈衰落之势,但官方贸易仍在,私商局部盛行,历代积累下来的海洋商贸景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主要以清代为时间节点展开研究,也涉及隋唐至明代商贸景观营建。
 
1海洋商贸影响下的传统景观体系构成
 
当下景观体系的研究已突破城墙界限,将城市及其所在的自然山水空间视作统一整体,逐渐向山、水、田、城一体化的景观系统拓展[12]。从风景园林视角来看,景观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实用与欣赏价值的结构体系,其营建是在明确的地理环境中,开展与水利、农业、聚落、风景等有关的土地空间营建活动[13],因此景观体系既包括区域内各类人工要素与自然山水相融的物质空间,也包括因人类活动而延伸出的文化、风俗、意象等非物质要素[14-15]。

海洋商贸影响下的传统景观体系构成
 
海洋商贸对泉州沿海地区传统景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核心作用,本文从区域和城市双重尺度入手(图1),构建从区域整体到典型局部、从物质空间到意象空间的研究逻辑,探讨商贸与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区域视角下,将研究范围聚焦于泉州沿海地区,从商贸景观要素、航运景观网络两方面梳理海洋商贸景观体系并总结布局特征;城市视角下,以泉州城及周边商贸繁荣区域为研究范围,该区域形成了跨越城池界限,由城垣、街巷、宗教场所、十景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要素融合而成的城市景观体系。城市商贸景观是区域商贸景观的一部分,更是其典型代表,二者既存在交叠之处,又各具特色,前者体现在市肆、街巷等场所的营建上,后者则体现在交通网络、港口等空间的塑造方面。
 
2海洋商贸景观成因分析
 
2.1地域环境作用下的最佳选择
 
襟山带海的自然环境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传统景观的发展。泉州西侧背负群山、东侧紧邻大海,境内平原面积有限且易受海潮侵袭,可耕土地不足,不利于发展单一、大规模的农耕经济,但山海交汇的自然条件亦给泉州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山区森林矿产资源较多,有利于发展手工业;沿海一带渔、盐等资源丰富,有利于捕鱼、晒盐等产业的发展;岸线曲折蜿蜒,多处突出海岸线的半岛与深入内陆的海湾提供了优良的港口建设条件。可见,独特的地域环境决定了泉州不可能形成以农田水利为主的景观风貌,而是充分发挥山海环境优势,发展工商业,走海洋商贸之路,从而形成具有深厚海洋商贸色彩的传统景观。
 
2.2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结果
 
泉州沿海地区历来山多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随着五代以后人口的持续增多,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模式出现危机。因此,人们开始突破以农为本的发展道路,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山海地形及各类自然资源,积极探索多种生产方式,例如在山区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如茶叶)、利用丰富矿产资源发展手工生产(如制瓷)等,逐步形成了以工商为主、农耕为辅的经济模式,为海洋商贸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一模式虽然与封建时代“以农为本、工商为末”的社会观念不符,但却是泉州经济发展自发调节的结果。
 
泉州沿海地区人民发展海外贸易是地域环境与社会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利”决定泉州无法开展大规模农耕活动,只能大力发展工商经济,“天时”使泉州经济发展抓住了海洋商贸这一契机,并以此为主线,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成为梯航万国的东方巨港,从而造就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具有海洋商贸印记的独特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