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商贸影响下的区域景观体系特征
3.1商贸景观要素
3.1.1便商贸之利的市肆
宋元海洋商贸的繁荣带动了港口周边及城郭郊垌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许多散布在沿海各地的市肆空间,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聚落空间布局。市肆空间可分为3类[16]:
1)小港,分布于近海处或港口旁,既是船舶停靠与补给之所,也是货物装卸、商品交易之地,如永宁港旁的永宁澳市肆;
2)馆驿,聚落与港口之间的驿道上自发萌生了许多为行人歇脚和货物运输提供便利的馆驿,形成了一条条连接港口与聚落的馆驿草市链,如安海港至泉州城驿路上的畲店、福埔、池店等;
3)乡间市肆,此类场所是在泉州多种类型山海经济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手工产品交易市场、经济作物交易市肆等,其空间分布多受原材料、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组团形式分布在泉州沿海地区内部。
从空间分布上看,市肆布局具有以港口为中心呈向心分布的特征(图2),港口作为物资集散中心,周边分布小港作为辅助场所,通过驿道连接内陆乡间市肆,聚集各类商品,驿道之上也由此产生服务商贸的馆驿场所,从而带动整个沿海地区聚落的繁荣发展。
1)小港,分布于近海处或港口旁,既是船舶停靠与补给之所,也是货物装卸、商品交易之地,如永宁港旁的永宁澳市肆;
2)馆驿,聚落与港口之间的驿道上自发萌生了许多为行人歇脚和货物运输提供便利的馆驿,形成了一条条连接港口与聚落的馆驿草市链,如安海港至泉州城驿路上的畲店、福埔、池店等;
3)乡间市肆,此类场所是在泉州多种类型山海经济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手工产品交易市场、经济作物交易市肆等,其空间分布多受原材料、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组团形式分布在泉州沿海地区内部。
从空间分布上看,市肆布局具有以港口为中心呈向心分布的特征(图2),港口作为物资集散中心,周边分布小港作为辅助场所,通过驿道连接内陆乡间市肆,聚集各类商品,驿道之上也由此产生服务商贸的馆驿场所,从而带动整个沿海地区聚落的繁荣发展。
3.1.2辅水陆之便的津梁
泉州沿海地区历代石桥建造总计超200座,有“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称(图3)。桥梁建设与海洋商贸是相辅相成的,商贸繁荣为桥梁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桥梁的建设又形成了完善、快速的交通网络,提高了港口与聚落之间货物流通的效率。受山海环境影响,该地区桥梁建设以大型石梁桥为主,规模宏大,或立于洪涛巨浪之中,或跨越江水溪流之上,与山川、田野、城镇等融为一体,并结合廊、祠、塔、亭、碑等构筑物,在令山水增色的同时,自身也成为区域内的标志性景观。例如建于北宋的洛阳桥,全长近千米,桥头及中部洲岛之处建有塔、亭等设施,横卧于洛阳江入海口,气势恢宏,有“海内第一桥”之美誉(图4)。
3.1.3辨航运之向的高塔
古代人驾船出海主要是在近海岸航行,近海地区的标志对船只确定航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唐至明时期的泉州建造了许多用于船舶导航的航标塔(表2)。航标塔通常体量较大,形态独特,或冠山、据山而建,或俯水、临水、环水而造,具有形势险要、迎山接水的特征。从视域范围看,据《晋江县志》[17]84载:“(关锁塔)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来往。”
关锁塔塔高约22m,距海岸约7km,位于宝盖山顶,按15km计算关锁塔视域范围,周边位于平地之上且高度与关锁塔相近的高塔按视域10km计算,并将高度较低的航标塔视域范围适当缩小,如图5所示,高塔可为泉州近海一带大部分海域的船舶导航,尤其是从南而来至泉州城的航线上,关锁塔(抵达泉州地区标志)、镇海塔、六胜塔(抵达泉州湾标志)、溜石塔(抵达晋江标志)和开元寺双塔(抵达泉州城标志)形成了连贯的视线体系。
关锁塔塔高约22m,距海岸约7km,位于宝盖山顶,按15km计算关锁塔视域范围,周边位于平地之上且高度与关锁塔相近的高塔按视域10km计算,并将高度较低的航标塔视域范围适当缩小,如图5所示,高塔可为泉州近海一带大部分海域的船舶导航,尤其是从南而来至泉州城的航线上,关锁塔(抵达泉州地区标志)、镇海塔、六胜塔(抵达泉州湾标志)、溜石塔(抵达晋江标志)和开元寺双塔(抵达泉州城标志)形成了连贯的视线体系。
3.1.4祈出海之福的祠庙
泉州商贸经济活动是以海洋为中心展开的,海洋的自然属性促进了该地区独特民间信仰的形成。商船出海时常遭遇风浪袭扰,从“大商航海蹈万死”“海贾归来富不赀,以身殉货实堪悲”等诗句中可以体会到古代航海的危险性。因此,祈求海神庇护就成了船员的精神寄托,妈祖、通远王、真武帝等各类海神民间信仰由此而生。历朝历代泉州地区修建了大量用于祈福的祠庙,如泉州湾北岸的厂口、训铺、法石,南岸的祥芝、蚶江、石湖,以及深沪湾和围头湾周边的东石、安海、围头等村镇[18],都建有祭祀妈祖的天妃宫、顺济庙等。
宋元时期,繁荣的海洋商贸促使世界各地的蕃商纷纷来泉经商、定居,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教社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蕃商中数量最多,他们信仰伊斯兰教,在泉州地区建造了多个清真寺。
此外,还有印度人、真腊人、占城人、高丽人等云集于此,带来了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等各类宗教,并在此建造各自的宗教信仰场所,形成了多教并存、教寺林立的局面,为当地景观增添了一份异域色彩。但到明清时,多数异域教寺已被毁坏,仅有少量保存完好,如泉州城南的印度教番佛寺和伊斯兰也门教寺在元末坍塌,华表山中的摩尼教草庵则遗留至今且保存完好。
此外,还有印度人、真腊人、占城人、高丽人等云集于此,带来了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等各类宗教,并在此建造各自的宗教信仰场所,形成了多教并存、教寺林立的局面,为当地景观增添了一份异域色彩。但到明清时,多数异域教寺已被毁坏,仅有少量保存完好,如泉州城南的印度教番佛寺和伊斯兰也门教寺在元末坍塌,华表山中的摩尼教草庵则遗留至今且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