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图谱构建 - PenJing8
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图谱构建
2023-09-22 19:38:43  浏览:0
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图谱构建——以陕北地区为例
 
摘要:【目的】为修正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窑洞聚落地域性人居个性缺失、形象趋同等问题,需要准确识别其地域性人居景观特征。
 
【方法】运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提出传统窑洞聚落地方性知识的挖掘方法及路径,并以陕北地区32个传统窑洞聚落景观为例,对其选址布局、空间形态、院落布局、营建技艺和民俗文化中所蕴藏的地方性知识进行识别、提取与图谱构建。
 
【结果】形成由2个门类、6个大类、27个中类、65个小类构成的陕北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图谱。
 
【结论】研究提出陕北地区传统窑洞聚落景观的在地性保护与传承策略,可为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域性人居景观的保护传承和在地性人居营建提供指导与启示。
 
传统窑洞聚落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其形成发展往往与当地复杂的地理地貌、气候环境、自然资源、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黄土高原传统窑洞聚落社会结构和地域性人居环境受到严重冲击,传统窑洞聚落出现地域特色消失、乡愁记忆模糊、地方文脉断裂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国外学者较早展开相关研究,例如20世纪70年代,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引发了人们对于“地方”和“场所”的探求;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Ventur)在其《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ComplexityandContradictioninArchitecture)一书中发出了呼唤后现代主义建筑及景观的先声,掀起了学界对于“后现代景观”设计的热衷[2]。

近年来,中国学者也愈发重视对地域性人居环境特色研究的探讨,如刘沛林[3]采用景观基因法,从平面、立面、景观区系划分等方面提出景观基因图谱“胞—链—形”的图示表达与区域差异;王云才[4]从景观地方性和空间逻辑的角度对图式语言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对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特征[5]、历史聚落的生长和演变发展[6]、区域传统聚落文化区系的划分[7,等相关内容进行研究。然而,景观基因图谱多是从人文地理学宏观视角,借鉴生物学遗传基因理论,对不同地理单元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形态结构、地域特征等内容进行图谱构建;图式语言更多是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视角,对景观空间的构成语境、空间格局、空间过程和空间感知进行分析。而本研究将应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localknowledge)理论,进一步针对地域传统聚落景观独特的地方性景观要素和地域性营建方法展开深入研究,从而系统“把脉”地区传统聚落地方性人居特征。
 
基于此,本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传统窑洞聚落为研究对象,对其地域性人居景观中的环境选址、空间形态、营建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非物质营建技艺、民俗文化等方面展开地方性知识挖掘、图谱构建流程与方法探讨,以期为黄土高原地区普通乡土聚落地域人居风貌的本土化发展提供思路。
 
1地方性知识相关理论研究
 
1.1地方性知识的概念与内涵
 
地方性知识在英文中有2种释义:一是指当地的(local)、惯例的(customary)、局部的(partial)知识;二是指乡土的(rustic)、地方的(parochial)知识。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Geertz)首次提出地方性知识是一种具有本土地位、固有特征的知识,即由地方文化形成的知识体系,其产生于特定地理空间单元,与本土的种族、民族、社区密切相关[8]。
 
之后在科学哲学领域,以著名学者约瑟夫·劳斯(JosephRouse)为代表,他认为地方性知识是结构“普遍主义”的重要哲学概念,并指出知识具有地方性,其主要体现在知识生成过程中所处的特定场所或环境,诸如场所文化、人所持有的价值观、利益链条等[9]。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地方性知识是当地居民在聚居地长期互动、实践、积累所形成的地方独特文化景观和特色经验,其中地方性特指在知识生成和辩护中所形成的特定情境,如特定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社会背景和由此形成的观念和属性特征等。
 
1.2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图谱化
 
图谱在认知心理学中被定义为“人脑中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涉及人对某一范畴事物的典型特征及关系的抽象,是一种包含了客观环境和事件的一般信息的知识结构”[10],其最早源自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所提到的一个哲学概念,意为“图型”和“图形化”,是一种具有先验性的范畴[11-12]。21世纪初,中国地理学家陈述彭[13]将其引入地理学,提出了大型数据库支持下的地学信息图谱的构建及应用。

在计算机学科领域,知识图谱以符号形式描述客观世界中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其基本组成单位是“实体—关系—实体”三元组,实体间通过关系相互关联,构成网状的知识结构[14]。城乡规划学领域的史宜等[15]采用图谱谱系化理论,将多维度村镇空间形态转化为数字化指标框架和技术路径;程俊杰等[16]从空间基因的提取及基因图谱构建视角,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解构。
 
本研究应用图谱方法的抽象化、概括化和类型化图形思维,结合地方性知识理论对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域性特征及本土营建智慧进行挖掘整理、分类识别、筛选提取和搭配重组,以地方性知识图谱可视化方式对传统窑洞聚落地域性人居景观进行提炼与表达。
 
2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2.1研究区域

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图谱构建
 
陕北地区位于36°N~39°N,107°E~111°E,横跨陕西省榆林市和延安市两市,总面积达92521km2,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中心地段。陕北地势整体西高东低,海拔约500~1900m,高差较大(图1)。境内无定河、延河、洛河等多条水系穿流而过,形成等级鲜明的河谷空间体系。沿河谷交汇处,较多规模大小不一的传统窑洞聚落集中分布。

由于该区域自然生态系统薄弱,地形地貌复杂,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塬沟壑纵横,且常年风沙侵蚀,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这一区域地面破碎,森林植被覆盖率低,裸露的黄土随处可见。由于该区域黄土地层构造均匀,抗压程度较高,雨量较少,使这一区域众多的窑洞民居得以完好保存,也因此成为研究黄土高原传统窑洞聚落景观的重要基地。
 
 
2.2数据来源
 
笔者根据陕北地区不同地形地貌影响下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域风貌的独特性,选取该地区32个典型传统窑洞聚落作为研究对象。利用Bigemap地图下载器收集了陕北地区传统窑洞聚落周边的地表植被覆盖数据、人口密度数据、河流水系矢量数据,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www.gscloud.cn)得到陕北地区地形地貌相关数据。此外,笔者收集整理了《窑洞民居》[17]、《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建造技术:窑洞》[18]、《中国生土建筑》[19]、《陕西古村落:记忆与乡愁》[20]等书籍资料,共同作为陕北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提取的基础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