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树》到“哲学树”:关联性文化景观自然原型象征意义的解读途径研究
摘要:“关联性文化景观”中“自然元素”与其“非物质要素”的结合方式因高度抽象的表达及多样的意义生成背景,其阐释途径的合理解读具有复杂性,对之进行解读是揭示“关联性文化景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以分析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荣格《哲学树》中的11幅心理绘画“树原型”作为研究材料,通过总结普适性的“还原性文本”,分析其叙事文本、意指作用、隐喻关系;进而揭示其蕴含的人类视野中宏大的“世界树原型象征”,通过文化升华后的“原型象征”进一步阐释人类对“自然元素”的意义加工和修饰;最终得以形成超越“自然元素”单纯本体的“哲学树”。
并以此建构理解“关联性文化景观”自然原型象征意义的途径,指出人类通过意识形态下基于个人或集体的精神世界中“自然元素”印刻在“还原性文本”中的方式,具象化“非物质要素”与“自然元素”动态呈现关系在“关联性文化景观”语境下的表达方式,为解读其他“关联性文化景观”原型象征的诸多意义提供参考。
首先以分析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荣格《哲学树》中的11幅心理绘画“树原型”作为研究材料,通过总结普适性的“还原性文本”,分析其叙事文本、意指作用、隐喻关系;进而揭示其蕴含的人类视野中宏大的“世界树原型象征”,通过文化升华后的“原型象征”进一步阐释人类对“自然元素”的意义加工和修饰;最终得以形成超越“自然元素”单纯本体的“哲学树”。
并以此建构理解“关联性文化景观”自然原型象征意义的途径,指出人类通过意识形态下基于个人或集体的精神世界中“自然元素”印刻在“还原性文本”中的方式,具象化“非物质要素”与“自然元素”动态呈现关系在“关联性文化景观”语境下的表达方式,为解读其他“关联性文化景观”原型象征的诸多意义提供参考。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子类“关联性文化景观”(AssociativeCulturalLandscape,ACL)与其他2类“人类有意创造类文化景观”和“有机演进类文化景观”比较而言,其象征形式抽象且相关论述较少。ACL强调自然元素与之关联的哲学、精神、文化、美学等非物质要素之间的作用[1],同时关注非物质文化材料、信仰类、精神体验等文本内容[2],使得该类文化景观的探讨同比更为抽象复杂。
国外文献研究中,KenTaylor在《ManagingCulturalLandscapes》提出ACL的构建过程是“人、社会关系和景观”三者相互依存后产生的结果,共同点是人类对景观要素的依赖和获得身份认同感[3-4];BronwynJewell等意图说明电影媒介中真实场景构建对应ACL“宗教、文化、艺术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而不是重要的物质性文化”[5];MechtildR?ssler从原住民和非物质要素关联性的角度,强调该类别具有与自然元素关联的宗教、艺术和文化联想,认为通过维持文化多样性进一步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以澳大利亚乌鲁鲁-卡塔曲塔国家公园、尼日利亚苏库尔文化景观和新西兰汤加里罗国家公园作为ACL典型案例进行研究[6-7];IsabelMcbryde通过“PukarduHillRedOchreExpeditions”文化线路研究,展示该线路与精神、仪式和贸易系统结合的紧密方式[8];WuJianguo从文化景观分类视角阐述ACL主要利用无形的方式承载重要文化价值,认为自然和文化并不相互排斥[9]。
国内开展ACL研究是伴随文化景观研究发展进程的,起初聚焦于文化景观概念的甄别[10],近10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ACL及非物质要素关联的相关研究。韩锋提出需要深入讨论文化景观中自然的非物质性精神和文化意义[11];王毅分析ACL的主要特点为:具有显著的自然元素(高山或巨石)和宗教性[12];刘祎绯认为ACL可脱离于时空之外,依附于人类信仰的精神价值维度,使得朴素原型在自然的角度予以回归[13];段婷等提出ACL中人与环境的互动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层面[14];汪芳等强调ACL的关联性是动态可变的,关联性意味着ACL可以根据相应标准进行串联,形成网络体系[15];孙淼等整理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对文化景观的8种划分方式,其中对ACL的说明为“意义与重要性源自文化信仰或非物质文化传统,如艺术、文学、传说等”[16]。
因此,从文献总结来看,精神意义、非物质文化传统与环境、自然元素的互动机制是ACL最为显著的特征,但对其深入的解读途径研究存留空白。世界遗产中心提供了文化景观认识论上的重要指引——关注“物质和非物质结合的存在方式”,ACL中“自然元素”被放宽了从“物”到“空间”的意识形态束缚,鼓励人们看待“自然元素”的时候,关注“自然元素”超越自身基本属性之外的意义。
因此,从文献总结来看,精神意义、非物质文化传统与环境、自然元素的互动机制是ACL最为显著的特征,但对其深入的解读途径研究存留空白。世界遗产中心提供了文化景观认识论上的重要指引——关注“物质和非物质结合的存在方式”,ACL中“自然元素”被放宽了从“物”到“空间”的意识形态束缚,鼓励人们看待“自然元素”的时候,关注“自然元素”超越自身基本属性之外的意义。
文化景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同作用”,以“人”作为文化驱使方将“作用力量”倾注在“自然”之上,文化作用性更加直观,“自然”以“自然元素”形式存在相对被动,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景观作用方式容易忽略一部分“自然元素”的意义。
因此,ACL为文化景观体系中“自然元素”和非物质文化材料的有机结合提供恰切的研究基础,通过材料和逻辑框架对其进行解读——以ACL视角下的“树原型”心理绘画作为切入点,分析人类心灵意识下对自然元素“树”所赋予意义后产生的各种“树原型”,并通过“树原型”象征解读ACL中“自然元素,与人类“非物质文化材料”的讨论性互动机制。
因此,ACL为文化景观体系中“自然元素”和非物质文化材料的有机结合提供恰切的研究基础,通过材料和逻辑框架对其进行解读——以ACL视角下的“树原型”心理绘画作为切入点,分析人类心灵意识下对自然元素“树”所赋予意义后产生的各种“树原型”,并通过“树原型”象征解读ACL中“自然元素,与人类“非物质文化材料”的讨论性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