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景观统一所指的自然元素 - PenJing8
作为文化景观统一所指的自然元素
2023-08-18 11:21:35  浏览:0
作为统一所指的“自然元素”——从“树原型”到“世界树原型”
 
探讨生物学意义的“树”可追溯至史前记载,但作为ACL的一部分,“树”又演绎形成繁杂的“树原型”出现在各种文本载体中。如公元前5000—3000年的三星堆遗址、公元前3000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摩亨佐·达罗考古遗产出土的“菩提树女神印章”、公元前26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时期的“公山羊和圣树”、公元前1400年迈锡尼文化陶瓶上的圣树纹饰等[18]。
 
法布里奇曾说:“在整个象征符号的领域内,没有其他任何符号比树枝或树木标志的分布范围更广,或者对人类制度产生更大的影响。”该说法意图表达树木对先民的意义:树木通常体型巨大、数量众多、生命力旺盛,且有可食用其果实、利用其木材、遮蔽聚居的效用[19]230,使先民产生深刻印象并生发崇拜情感,进而因崇拜树木产生大量以此为题材的神话和传说[20]。
 
在大量可考古证据和相关神话传说中,几乎古代世界中的每一个民族都流传下关于“树原型”的证据[21],部分学者认为这是因为人类具有相似心理路径的反映过程。“树原型”对于先民理解世界、利用世界产生了精神和物质双重意义。一般来说,“树原型”象征意义的常见形式有:1)成长;2)生命;3)发展;4)衰老;5)人格;6)死亡;7)再生;8)母性涵义;9)精神和物质双重意义的展现形式;10)自下向上和自上向下的行动轨迹,等等[17]。
 
“树原型”具有异构同质的特点,作为原型象征存在于人类各种文化活动中,在多种文本形式中体现人类社会生活,成为一种象征符号嵌入人类文化生活体验中。从古典诗歌、咏调、历史传记、神话、民间传说、曲艺、舞蹈等抽取出来的“树原型”,多被赋予超越“树本体”额外的意义。在这些不断演化的意义中,“树原型”在多义文本中逐渐成为显著的意义载体,与其他自然元素“原型”逐渐区分开来,并以“世界树原型”象征体系相继出现(表2)。
 
2.1中国代表性“世界树原型”
 
“天梯”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文化的深刻理解,天地距离的宏大叙事被描述成先民对“掌握权力”和“超脱凡俗”之间的理想平衡,“仰视”成为“地”向“天”自下而上的权利仰望,先民逐渐从“自然崇拜”的情感中开始刻意“摹写”具有原型象征的“自然元素”。传说颛顼帝之孙“重”和“黎”分别“托天”和“压地”,将天地彼此分离,所谓“绝地天通”,此举也阻隔人神共通,将天地对话权利交付“占卜人士”③[22]。现实中,先民的生活基于“天地”被赋予万物而产生的合理性崇拜,对“自然元素”倾注感情的合理诉求及祈求风调雨顺的生活景象,都极大地形成了聚落生存条件下对“自然元素”赋值的需求。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客观事实面前,神化的“自然元素”被精心挑选,以象征、图腾或其他指代物相继出现。

作为文化景观统一所指的自然元素
 
三星堆出土商代Ⅰ号大型铜神树(图1)是目前我国发现形体最大的青铜物件,通高3.96m,由底座、树和龙组成。铜座底部呈穹窿型,构拟出三山相连的“神山”意象。铜树铸于“神山之巅”的正中,器宇轩昂,树分3层,每层3枝,共9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两果枝,果枝上立神鸟[23]。赵殿增认为青铜神树被赋予“通神天梯”的作用,具有祭祀祭坛的意义,被当时先民赋予绵延子嗣和安康喜乐的内涵[24]。

现代学术界看待“青铜神树”时认同其“神树”的精神意义,并认为其原型与《山海经》的“建木”④“若木”⑤“扶桑”⑥有关。另一种观点认为,“青铜神树”具有“世界树原型象征”,是巴蜀先民觉醒神话意识的文化证据,将其与“十日神话”“天地之中”相关联,是通天、通地、通神的“世界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