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倾斜摄影模型的滨江空间形态量化路径
2.1滨江空间形态界定
通过相关资料查阅发现,风景园林学、地貌学、海洋学、生态学等自然学科均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滨水空间有不同界定,对于滨水空间陆域延伸范围的标准从50m~2km不等[13-15]。本研究延承以上研究观点,考虑南京滨江空间现状及尺度,将“滨江空间”定义为受滨水空间辐射影响的陆域与水域相连接区域,沿水际线向陆域延伸600m范围且受滨水空间辐射的区域,范围界限与周边街区边界相一致,由水际线、陆域两部分组成。
聚焦于滨江空间形态,滨江空间是由建筑、植被等多种空间要素交织形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物质空间载体。为避免研究局限于单一维度的空间形态分析,本文将滨江空间形态特征细分为三维形态特征、界面形态特征、轮廓形态特征3个层面。
2.2基于倾斜摄影模型的城市滨江空间形态量化路径
基于前文对滨江空间概念的廓清以及对倾斜摄影技术在景观空间量化研究中运用的梳理,进一步构建起基于倾斜摄影模型的城市滨江空间形态量化方法,具体量化路径共分为3个步骤:前期准备、模型建构及分析计算(图1)。
步骤一:前期准备,根据研究区域的选取以及人眼可视范围的大小,将空间数据的采集范围划定为研究场地内部及其外部600m范围。结合相应空间指标的筛选,对于场地原始数据的收集将分为二维矢量数据及三维高程数据两部分,矢量数据以南京2015年用地图为基准,并根据2019年2月的Google航片数据加以校正;高程数据则以前文采集倾斜影像数据为基准,考虑到倾斜影像采集过程中部分建筑物的形态边界较为破碎,因此,结合开源数据中的建筑轮廓及层高对部分建筑物加以修补。
步骤二:模型建构,依照前文中对于场地原始数据的采集结合相关指标的选取,分别建构二维、三维两部分空间数据模型,根据相应空间指标的计算需求对空间模型分别加以细化;进而,将两部分空间模型进行拼合形成完整的数字高程模型,并在模型中布置对应测试视点。
步骤三:分析计算,根据软件平台选择及空间数据建模,结合各类空间指标的数据量化算法,在GIS平台中均质布局测试视点,从而对各研究片区中所涉及的空间指标加以量化分析。其中,测试视点的布置遵从人眼观赏属性,视点高度设置为1.65m;视点分布间距设置为50m。
2.3技术平台
本文在空间指标的量化过程中所涉及的软件平台主要分为3类:第一类,空间数据采集与转化,本文中研究场地的平面数据主要依托于CAD绘制研究片区的矢量平面空间数据,高程数据模型则主要依托于前文中所采集的倾斜摄影数据,通过软件将倾斜影像数据生产为3MX实景数据,再经组件生产出分析所需的初步模型数据;第二类,空间模型建构,为建构研究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运用三维测图软件与ArcGISMAP平台储存、编辑并优化三维空间模型数据,在GIS平台中对二维及三维空间模型数据加以合并,拼合成完整的数字高程模型;第三类,空间指标分析,空间数据指标的计算依托于GIS及相关系列软件平台,考虑到部分空间指标的计算要求较为复杂、迭代计算步骤较多且所需分析的空间模型体量较大,因此,采用Python与程序编译工具辅助空间数据的处理,编译工具为I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