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老城区日常生活圈更新建设的3个启示 - PenJing8
对新老城区日常生活圈更新建设的3个启示
2023-08-06 11:43:35  浏览:0
对新老城区日常生活圈更新建设的启示
 
老城区居住区到绿地的可达时长大部分在15~30min,其中满足15min标准的达到67%,而新城区这部分居住区面积仅达到30%。数据表明15min生活圈的建设方针的出台已经滞后了,对未来建成区更新调整提出了挑战。根据每公顷绿地服务的老年人数,呈现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外辐射,服务等级逐级降低的情况。这说明新城区建设与老年人口匹配存在差异,新城区吸引了更多的非老年人群。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形势下,城市建设资源有待相应调整与倾斜。
 
基于老年人群步行速率的可达性视角,仅有不到50%的居住区在绿地15min可达范围内,并且2010年及之后的新建小区的绿地服务效能最弱。城市绿地的规划指标在不断地提升,1993年人均绿地面积指标为≥5m2/人(《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现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规定的人均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为≥10m2/人,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应小于8m2/人[30],指标已经翻倍。

对新老城区日常生活圈更新建设
 
由此可见,单一提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绿地数量等指标并不代表绿地对人群的实际服务能力同步提升。不断精进的汇总型和平均型指标虽然便于明确总体目标和城市间横向比照,老年人群对绿地空间的“享有”如何过渡到真实“享用”,还需要以15min生活圈来衡量与校验。
 
当前城市更新更加关注生活空间提升的适老化战略方向,新老城区整体路网的空间合理性还需要在绿地的步行可达性、空气健康性等方面进行多元考量,三者聚焦于以主干道为连通路径的可达结构,是否有利于老年人慢行生活圈?其真实影响的评估可能较之绿地人均指标及其服务能力更有价值。
 
基于此,加强对老年人群绿地出行活动的真实评估为日常生活圈的建设提供可拓展的思维框架,以形成更多的综合性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