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路网中心性的近代南京城市寺庙选址特征 - PenJing8
基于路网中心性的近代南京城市寺庙选址特征
2023-08-05 23:20:20  浏览:0
基于路网中心性的近代南京城市寺庙选址特征
 
摘要:寺庙是重要的公共空间,探究选址特征可挖掘其在城市中的地位与功能变化,是社会变迁与城市发展的缩影。基于ArcGIS和GeoDa平台,研究近代南京城市寺庙选址与路网中心性的耦合特征,探讨城寺关系,结果如下。
 
1)寺庙选址。清末,寺庙多集中于城南和城西,寺庵、祠庙均由城南向城北扩散;民国,寺庵在城北呈多点集聚,祠庙则向中华门外扩展。
 
2)城寺互动。近代城市寺庙与路网之间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在城市中的区位逐渐边缘化。清末,寺庙毗邻城市中心,与商业空间互融,城寺互动紧密;民国,寺庵与路网相关性远大于祠庙,在城市中占据更加优良的区位,祠庙因政权的转型、城市建设的影响而走向衰落。系统构建了近代南京城市寺庙GIS数据库,可为城市史、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提供量化方法参考,对南京近代寺庙遗产活化及当代寺观园林的选址具有实践意义。
 
近代南京城市规划和社会生活发生巨变,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代表,寺庙在城市中的选址能够反映出地位与功能变化,进而折射出社会与城市的变迁。关于城市寺庙的研究,现有成果多从寺庙与城市结构[1]、空间活力[2]、商业及民俗生活[3]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发现清末城市寺庙的地位逐渐减弱,部分被转化为会馆和学堂,成为近代城市公共空间变迁中重要的历史现象[4]。

基于路网中心性的近代南京城市寺庙选址特征
 
在南京寺庙的研究方面,明代南京礼部主事葛寅亮的《金陵梵刹志》《金陵玄观志》,民国学者朱偰的《金陵古迹图考》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后人在此基础之上,从植物配置[5]、选址特征[6]、社会功能[7]等方向展开研究,而对南京城市寺庙选址特征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研究时间多集中于六朝和明代,研究对象以典型或现存寺庙个案为主,系谱成果相对较少。研究方法多采用文献梳理或现场调研,部分成果采用GIS、空间句法等量化分析方法。本研究在GIS空间分析的基础之上,采用多中心性评价模型(MCA)的交通网络中心性对近代南京城市寺庙选址特征进行分析。综上所述,创新点如下:
 
1)从文献史料、历史地图中抽提近代南京城市寺庙和道路的空间信息,搭建了寺庙及路网历史GIS数据库;
 
2)运用ArcGIS和GeoDa平台,结合MCA模型,对寺庙在城市的分布与路网关系方面进行可视化呈现和量化研究,区别于传统文本定性分析。
 
有明以来,宗教民间化程度加深,至近代,各宗教类型混融。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寺院管理暂行规则》,该“规则”认为,“寺、庵”指佛教僧人修行场所,道教的称“观”,儒家及民间信仰场所称“庙”[8]。《中国寺观园林》等成果将寺庙分为坛庙和寺观。本研究按照寺庙名称将其分为以佛教信仰为主的“寺庵”、以儒道和其他民间信仰为主的“祠庙”2种类型。
 
提出2个研究问题:
 
1)近代南京寺庙的选址特征呈现何种规律?
 
2)近代南京寺庙在清末、民国的社会背景下,其功能与地位是否发生变化?
 
理论上,研究结果可丰富南京近代园林及城市规划的成果,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探索量化方法;实践上,寺庙时空分布可识别出南京近代寺庙园林遗产保护范围,为当代寺庙园林的选址与营建提供实践参考。寺庙所承担的商业及公共空间等职能,为近代寺庙遗产的活化及利用提供方法借鉴。